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2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3-53页 |
·引论 | 第23-24页 |
·节能电解技术与氧阴极/氢阳极催化剂 | 第24-33页 |
·氧阴极无隔膜电解 KI 和 O2绿色合成 KIO_3 | 第24-27页 |
·氧化铝行业与节能电解碳酸钠技术 | 第27-29页 |
·氧阴极、氢阳极催化剂 | 第29-33页 |
·高速充放电电极材料 | 第33-35页 |
·二氧化锰复合电极材料 | 第34页 |
·氧化镍/氢氧化镍复合电极材料 | 第34-35页 |
·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及其无酶传感器电极 | 第35-38页 |
·氧化(亚)铜复合电极 | 第36-37页 |
·四氧化三钴复合电极 | 第37-38页 |
·氧化镍/氢氧化镍复合电极 | 第38页 |
·高效多孔复合电极材料 | 第38-42页 |
·面向节能电解的多孔气体扩散氧阴极/氢阳极 | 第39-40页 |
·面向高效电池/电容器/传感器的多孔复合电极 | 第40-42页 |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3页 |
第二章 绿色节能电解合成 KIO_3 | 第53-83页 |
·引言 | 第53-54页 |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54-58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54-55页 |
·氧阴极电极制备 | 第55-56页 |
·电极理化性能表征 | 第56页 |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56-58页 |
·KIO_3固体产物分析与电解效率、产率分析 | 第5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8-79页 |
·KI 氧化机理研究 | 第58-63页 |
·KIO_3还原机理研究 | 第63-66页 |
·KIO_3-KOH-KI 混合体系研究 | 第66-68页 |
·不同阳极氧化 I-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68-69页 |
·KIO_3与 O_2在气体扩散阴极上竞争还原研究 | 第69-73页 |
·恒电流电解合成碘酸钾 | 第73-76页 |
·氧阴极使用前后结构与形貌分析 | 第76-78页 |
·产物分析 | 第78-79页 |
·能耗与物耗分析 | 第79页 |
·小结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第三章 面向碱溶碳分法的氧还原电解碳酸钠 | 第83-107页 |
·引言 | 第83-85页 |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85-89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85-86页 |
·氧阴极催化剂及气体扩散电极制备 | 第86-87页 |
·电极理化性能表征 | 第87页 |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87-8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9-103页 |
·催化剂粉末 XRD 表征 | 第89页 |
·催化剂粉末的 RDE 动电位极化测试及动力学分析 | 第89-94页 |
·气体扩散电极形貌表征 | 第94-97页 |
·不同气体扩散电极动电位极化与恒电流极化测试对比 | 第97-98页 |
·析氧阳极在不同 NaHCO_3/Na2CO_3混合溶液中的动电位极化测试 | 第98-100页 |
·氧阴极电解 | 第100-103页 |
·小结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第四章 氢阳极节能电解碳酸钠 | 第107-131页 |
·引言 | 第107-109页 |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109-111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109页 |
·氢阳极催化剂与气体扩散电极制备 | 第109-110页 |
·催化剂表征 | 第110页 |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110-11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1-127页 |
·催化剂形貌 TEM 表征 | 第111-112页 |
·催化剂 XRD 分析 | 第112-113页 |
·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113-117页 |
·气体扩散氢阳极电极动电位与恒电位极化对比 | 第117-119页 |
·析氢阴极在氢氧化钠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测试 | 第119-121页 |
·氢阳极电解方式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121-124页 |
·氢阳极电解因素研究与优化 | 第124-127页 |
·小结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1页 |
第五章 具备高速充放电性能的 Ni(OH)_2/C 纳米复合多孔电极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 第131-155页 |
·引言 | 第131-133页 |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133-135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133页 |
·Ni(OH)_2/C 纳米复合电极制备 | 第133-134页 |
·电极理化性能表征 | 第134页 |
·电化学测试 | 第134-13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35-150页 |
·热处理-原位沉淀-电化学处理制备复合电极过程 XRD 分析 | 第135-137页 |
·不同方法制备的复合电极的形貌表征 | 第137-140页 |
·不同方法制备的复合电极的循环伏安对比 | 第140-142页 |
·热处理温度以及负载量对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142-146页 |
·不同放电速率对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146-149页 |
·稳定性测试 | 第149-150页 |
·小结 | 第150-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55页 |
第六章 基于 Ni(OH)_2/C 纳米复合电极的宽线性范围无酶葡萄糖传感器 | 第155-179页 |
·引言 | 第155-158页 |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158-159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158页 |
·Ni(OH)_2/C 复合电极制备 | 第158页 |
·电极理化性能表征 | 第158-159页 |
·电化学测试 | 第15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59-175页 |
·电极形貌与结构表征 | 第159-162页 |
·电化学循环伏安处理及测试 | 第162-165页 |
·复合电极在不同碱液中 Ni(OH)_2/NiOOH 转化的循环伏安特征 | 第165-167页 |
·复合电极在不同碱液中电催化葡萄糖氧化的循环伏安特征 | 第167-169页 |
·循环伏安测试中不同电位下响应电流与葡萄糖浓度的线性关系 | 第169-172页 |
·计时电流法测试葡萄糖 | 第172-173页 |
·重现性与稳定性测试 | 第173-175页 |
·小结 | 第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7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建议 | 第179-185页 |
·总结 | 第179-182页 |
·建议 | 第182-185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85-187页 |
作者简介 | 第187页 |
导师简介 | 第187-189页 |
致谢 | 第189-191页 |
附件 | 第191-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