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控审分离原则概述 | 第9-12页 |
第一节 控审分离原则的概念及内涵 | 第9-10页 |
第二节 控审分离原则的理论渊源 | 第10-11页 |
第三节 控市分离原则在证券执法领域中的应用 | 第11-12页 |
第二章 香港市场失当行为审裁处制度 | 第12-21页 |
第一节 香港“控审分离”的证券执法机制 | 第12-14页 |
(一) 证监会及其内外制衡机制 | 第12-13页 |
(二) 香港“控审分离”的证券执法机制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审裁处制度的性质及其优势 | 第14-15页 |
(一) 审裁处制度的性质 | 第14-15页 |
(二) 审裁处制度的优势 | 第15页 |
第三节 市场失当行为审裁处的历史沿革 | 第15-18页 |
(一) 内幕交易审裁处时期(1991-2003) | 第16-17页 |
(二) 市场失当行为审裁处时期(2003—至今) | 第17-18页 |
第四节 市场失当行为审裁处的改革及争议 | 第18-21页 |
(一) 改革的目标及理由 | 第18-19页 |
(二) 改革方案的争议 | 第19-20页 |
(三) 改革的最终版本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控审分离原则在市场失当行为审裁处中的体现 | 第21-29页 |
第一节 市场失当行为审裁处的人员构成 | 第21-23页 |
(一) 审裁处主席的任免 | 第21-22页 |
(二) 审裁处普通成员的任免 | 第22页 |
(三) 审裁处成员的工作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市场失当行为审裁处的研讯程序 | 第23-27页 |
(一) 研讯程序的提起 | 第23-24页 |
(二) 研讯程序的准备 | 第24-25页 |
(三) 研讯程序的 | 第25-26页 |
(四) 研讯程序的终结 | 第26页 |
(五) 研讯程序的上诉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市场失当行为审裁处的权力和命令 | 第27-29页 |
(一) 市场失当行为审裁处的权力 | 第27页 |
(二) 市场失当行为审裁处的命令 | 第27-29页 |
第四章 中国内地“查审分离”的证券执法体制 | 第29-33页 |
第一节 中国内地证券执法体制的历史沿革 | 第29-30页 |
(一) “查审合一”时期(证监会成立至2002年) | 第29页 |
(二) 初步的“查审分离”时期(2002年至2006年) | 第29页 |
(三) 深化的“查审分离”时期(2006年至2010年) | 第29页 |
(四) “法官委员”时期(2010年至今)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查审分离”证券执法体制的特点 | 第30-31页 |
第三节 行政处罚委员会的运行机制 | 第31页 |
第四节 行政处罚委员会的缺陷与不足 | 第31-33页 |
第五章 内地对市场失当行为审裁处制度的借鉴 | 第33-39页 |
第一节 深化“查审分离”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改变现行的审理模式 | 第34-36页 |
(一) 改变“主审—合议”的审理模式 | 第34-35页 |
(二) 改变“先审理后听证”的审理模式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增强处罚委的透明度 | 第36-37页 |
第四节 细化专家证人制度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