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评述 | 第11-18页 |
| ·旅游交通对旅游业的影响研究 | 第12-15页 |
| ·高速铁路对旅游业影响研究 | 第15-18页 |
| ·研究评述 | 第18页 |
|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线路 | 第19-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技术线线 | 第19-20页 |
| ·创新之处和难点 | 第20-21页 |
| 第2章 高速铁路与城市旅游经济研究基本理论 | 第21-26页 |
| ·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 第21-23页 |
| ·重要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 ·世界高速铁路的发展历程 | 第22页 |
| ·中国高铁发展现状 | 第22-23页 |
| ·旅游经济相关理论 | 第23-24页 |
| ·旅游系统理论 | 第23页 |
| ·增长极理论 | 第23-24页 |
| ·“点‐轴”理论 | 第24页 |
| ·高速铁路对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24-26页 |
| ·交通产业带理论 | 第24页 |
| ·核心‐地缘理论 | 第24页 |
| ·交替推拉关系论 | 第24-26页 |
| 第3章 高速铁路对沿线非枢纽城市旅游经济影响分析 | 第26-32页 |
| ·高速铁路与可达性 | 第26-27页 |
| ·区域可达性的影响因素 | 第26页 |
| ·高速铁路对可达性的影响 | 第26-27页 |
| ·可达性与沿线城市旅游经济 | 第27页 |
| ·高速铁路与旅游流 | 第27-29页 |
| ·距离衰减定律 | 第28页 |
| ·旅游吸引力模型和等游线模型 | 第28页 |
| ·高速铁路对旅游流的影响 | 第28-29页 |
| ·旅游流与高铁沿线城市旅游经济 | 第29页 |
| ·高速铁路与旅游产业结构 | 第29-32页 |
| ·旅游产业结构的内涵 | 第29-30页 |
| ·高速铁路对旅游产业结构的影响 | 第30-31页 |
| ·旅游产业结构与高铁沿线城市旅游经济 | 第31-32页 |
| 第4章 高速铁路对沿线非枢纽城市旅游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2-54页 |
| ·分析方法选取 | 第32页 |
| ·模型选取和指标体系构建 | 第32-36页 |
| ·灰色预测模型 | 第32-36页 |
| ·回归分析 | 第36页 |
| ·实证分析 | 第36-54页 |
| ·样本城市选取 | 第36-39页 |
| ·高速铁路对样本城市旅游经济影响分析 | 第39-54页 |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发展建议 | 第54-60页 |
| ·研究结论 | 第54-56页 |
| ·沿线非枢纽城市应对高铁发展建议 | 第56-59页 |
| ·旅游经济基础好的城市主打“高接高”模式,构建高品质服务体系 | 第56页 |
| ·旅游经济基础一般的城市强化新媒体营销,抢滩微旅游市场 | 第56-58页 |
| ·旅游经济基础薄弱的城市强化基础服务提升完善和高铁特色产品开发 | 第58-59页 |
|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 附件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