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2页 |
·国外县域之研究理论简述 | 第10-11页 |
·国内县域之研究理论简述 | 第11-12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本文可能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2 BP 神经网络的相关理论 | 第15-19页 |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历史 | 第15-17页 |
·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现状 | 第17页 |
·BP 神经网络的应用 | 第17-19页 |
·在模拟电路故障中的应用 | 第17页 |
·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在钢铁工业中的应用 | 第18页 |
·在工程建设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3 临汾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BP 神经网络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19-25页 |
·BP 神经网络的结构与原理 | 第19-21页 |
·BP 神经网络的结构 | 第19-20页 |
·BP 神经网络的原理 | 第20-21页 |
·设计 BP 神经网络 | 第21-23页 |
·BP 网络参数设计 | 第21-23页 |
·BP 结构参数设计 | 第23页 |
·网络的训练与测试 | 第23-25页 |
4 临汾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模型的案例实现 | 第25-31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5-26页 |
·自然概况 | 第25-26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6页 |
·关于评价指标体系的简单介绍 | 第26-27页 |
·BP 网络模型的构建 | 第27-30页 |
·输入层和输出层的设计 | 第27-29页 |
·隐含层节点的设计 | 第29页 |
·BP 神经网络程序设计 | 第29-30页 |
·模型评价结果 | 第30-31页 |
5 临汾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特征 | 第31-37页 |
·临汾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和较高的县域,即霍州、洪洞、尧都、襄汾、曲沃等县域,主要分布在临汾中部,交通干线和汾河沿线地区 | 第33页 |
·临汾市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和发展水平低的县域大多集中在“主轴”的东西两侧,呈不规则的团块状 | 第33页 |
·从整体来看,各县域呈现“一轴”为驱动,带动“两带”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 | 第33-34页 |
·临汾市经济发展水平等级呈正偏态分布,第三、第四级别的县市比例之和略大于第一、二级别 | 第34-35页 |
·区域内部差异呈主轴向“两带”逐渐递增趋势 | 第35-37页 |
6 临汾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的成因探讨 | 第37-41页 |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关联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 | 第37页 |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的成因探讨 | 第37-41页 |
·人均财政收入的高低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强弱的表现 | 第37-38页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是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强大动力 | 第38-39页 |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县域差异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 | 第39-40页 |
·固定资产投资的区域显著差异与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 | 第40-41页 |
7 临汾市各县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和解决对策 | 第41-47页 |
·县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 第41-44页 |
·居民消费比城乡差距显著,且在空间上呈现平川县高于山区县的特征 | 第41页 |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依然存在差异,且主要行业投资额增长幅度悬殊 | 第41-43页 |
·不同县域核心禀赋存在差异,形成了不同的主体功能,而部分核心区较差的联动性导致县域间经济水平差异很大 | 第43页 |
·三大产业内部结构欠合理,其中工业结构过于单一,抵御风险能力较差 | 第43-44页 |
·临汾县域经济发展对策分析 | 第44-47页 |
·提高城镇化率,同时拉动内需,缩小城乡差距 | 第44-45页 |
·夯实山区县的基础设施水平,最大限度提高山区县的经济发展水平 | 第45-46页 |
·完善市区与县域的交通运输体系,充分发挥核心区的辐射功能 | 第46页 |
·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定位,发挥各自产业优势 | 第46-47页 |
8 结论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