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夏”音乐会演变过程及其历史意义--对1961年-1990年“哈夏”音乐会探究
论文摘要 | 第1-7页 |
绪言 | 第7-11页 |
一、课题意义 | 第7-8页 |
二、研究方法及步骤 | 第8-9页 |
三、课题研究材料分类 | 第9-10页 |
四、名称界定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哈夏”音乐节举办背景及名称确立 | 第11-21页 |
第一节 群众文艺活动的前期热潮 | 第11-16页 |
一、20世纪50年代哈尔滨音乐活动背景 | 第11-13页 |
二、当时文艺方针在哈尔滨市文化活动中的体现 | 第13-14页 |
三、“哈尔滨之夏音乐活动月” | 第14-16页 |
第二节 人才引进与“右派”安置 | 第16-21页 |
一、关于人才引进 | 第16-17页 |
二、哈尔滨艺术学院建立 | 第17-19页 |
三、“哈夏”音乐节名称确立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哈夏”音乐节三个历史时期 | 第21-53页 |
第一节 “哈夏”音乐节起步时期——第1-6届 | 第22-35页 |
一、背景情况 | 第22-25页 |
二、主要作品及主要人员概述 | 第25-33页 |
三、“哈夏”音乐节第一次高峰——第二届 | 第33-35页 |
第二节 “哈夏”音乐节成长时期——第7-13届 | 第35-46页 |
一、背景情况 | 第35-38页 |
二、主要创作作品与人员概述 | 第38-44页 |
三、“哈夏”音乐节第二次高峰——第七届 | 第44-46页 |
第三节 “哈夏”音乐节退变时期—第14-18届 | 第46-53页 |
一、背景情况 | 第46-48页 |
二、主要创作作品概述 | 第48-53页 |
第三章 “哈夏”音乐节特点及历史评价 | 第53-58页 |
第一节 “哈夏”音乐节特点 | 第53-55页 |
一、集大众参与与大众文化于一体 | 第53-54页 |
二、贯穿始终的地方风格特点 | 第54页 |
三、商业与文化的结合体 | 第54-55页 |
第二节 “哈夏”音乐节历史评价 | 第55-58页 |
一、建国后城市音乐历史中的一朵奇葩 | 第55-56页 |
二、符合“政府音乐文化”中成功案例 | 第56页 |
三、大众音乐文化的重要体现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图片来源 | 第62-63页 |
附录 | 第63-102页 |
附录一:采访记录节选 | 第63-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