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刑事卷证移送制度研究--以公诉案件一审普通程序为视角

内容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8页
引言第18-26页
 一、选题依据第18-22页
  (一) 选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第18-21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1-22页
 二、研究方案第22-26页
  (一) 研究内容第22-23页
  (二) 研究方法第23-26页
第一章 刑事卷证移送制度概述第26-50页
 第一节 不同语境下刑事卷证的形成过程与结构第26-34页
  一、我国刑事诉讼语境中的卷证形成过程与结构第26-29页
  二、大陆法系语境中的刑事卷宗形成过程与结构第29-32页
  三、英美法系语境中的刑事案卷形成过程与结构第32-34页
 第二节 刑事卷证移送的涵义和分类第34-40页
  一、刑事卷证移送的涵义第34-38页
  二、刑事卷证移送的类型第38-40页
 第三节 刑事卷证移送与诉讼结构的关系第40-50页
  一、刑事卷证移送制度的成因第41-44页
  二、刑事诉讼结构与卷证移送方式的关系第44-50页
   (一) 纵向诉讼构造与卷证移送方式的关系第45页
   (二) 横向诉讼结构与卷证移送方式的关系第45-46页
   (三) 现实诉讼结构与卷证移送方式的关系第46-50页
第二章 国外刑事卷证移送制度比较研究第50-126页
 第一节 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下的全案卷证移送制度第50-67页
  一、全案卷证移送的基本内容第50-55页
   (一) 法国第50-54页
   (二) 德国第54-55页
  二、法德全案卷证移送制度的优点第55-60页
   (一) 能有效防止公诉权被滥用第55-56页
   (二) 有利于辩方证据知悉权的实现第56-58页
   (三) 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第58-59页
   (四) 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第59-60页
  三、全案卷证移送方式对法德刑事诉讼的消极影响第60-67页
   (一) 侦审难分第61-63页
   (二) 庭审法官难以保持中立第63-64页
   (三) 控辩双方无法平等对抗第64-65页
   (四) 直接言词原则流于形式第65-67页
 第二节 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下的“起诉状一本主义”第67-95页
  一、英国的卷证移送方式第68-75页
   (一) 国内外学者关于英国卷证移送方式的争论第68-71页
   (二) 英国卷证移送方式的基本内容第71-75页
  二、美国的卷证移送方式第75-80页
   (一) 国内外学者关于美国卷证移送方式的论述第75-76页
   (二) 本文的立场第76-80页
  三、确保“起诉状一本主义”有效运作的配套机制第80-95页
   (一) 防止公诉权滥用的机制第80-85页
   (二) 提高诉讼效率的机制第85-91页
   (三) 促使庭审实质化的机制第91-95页
 第三节 混合式诉讼模式下的卷证移送制度第95-126页
  一、日本第95-115页
   (一) 日本“起诉状一本主义”的基本内容第96-101页
   (二) 日本“起诉状一本主义”的优点第101-106页
   (三) “起诉状一本主义”在日本存在的困境第106-115页
  二、意大利第115-126页
   (一) 意大利卷证移送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第115-118页
   (二) 意大利现行“两步式”卷证移送制度的生成根据第118-121页
   (三) 意大利卷证移送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第121-126页
第三章 我国刑事卷证移送制度的历史与现状第126-185页
 第一节 对我国全案卷证移送制度的历史考查第126-146页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全案卷证移送制度第126-132页
   (一) 清末法制改革中确立的全案卷证移送制度第126-127页
   (二) 中华民国时期的全案卷证移送制度第127-128页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权的全案卷证移送制度第128-132页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全案卷证移送制度第132-136页
   (一) 1979 年之前的全案卷证移送制度第133-134页
   (二) 1979 年至1996 年期间的全案卷证移送制度第134-136页
  三、我国传统全案卷证移送制度的优点第136-140页
   (一) 有利于防止公诉权的滥用第136-137页
   (二) 有利于辩方证据知悉权的实现第137-138页
   (三) 有利于迅速查明案件事实第138-140页
  四、全案卷证移送制度对我国刑事诉讼的负面影响第140-146页
   (一) 控审难分第140-141页
   (二) 法官不中立第141-143页
   (三) 控辩双方无法平等对抗第143-144页
   (四) 庭审形式化第144-146页
 第二节 我国现行卷证移送制度的基本内容第146-159页
  一、“全案卷证移送主义”第147-148页
  二、“主要证据复印件移送主义”第148-157页
   (一) 起诉书第149页
   (二) 证据目录第149-151页
   (三) 证人名单第151-152页
   (四) 主要证据复印件或照片第152-157页
  三、庭后卷证移送第157-159页
 第三节 我国现行“主要证据复印件移送主义”的运作机制第159-172页
  一、庭前审查制度第160-163页
   (一) 庭前审查的内容和方法第160-161页
   (二) 庭前审查模式第161-163页
  二、辩护人阅卷制度第163-167页
   (一) 审查起诉阶段的阅卷权第164-165页
   (二) 审判阶段的阅卷权第165-167页
  三、法庭调查制度第167-172页
   (一) 证据调查范围第167-168页
   (二) 证据调查顺序第168-170页
   (三) 人证调查方式第170-172页
 第四节 “主要证据复印件移送主义”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与缘由第172-185页
  一、关于防止法官庭前预断的问题第172-174页
  二、关于控辩双方平等对抗的问题第174-177页
  三、关于公诉权制约的问题第177-179页
  四、关于庭审实质化的问题第179-181页
  五、关于诉讼效益的问题第181-185页
第四章 我国刑事卷证移送制度的重构第185-256页
 第一节 我国卷证移送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第185-213页
  一、恢复传统全案卷证移送制度是一种倒退第185-193页
   (一) 其他国家存在全案卷证移送方式不是我国走“回头路”的正当理由第186-188页
   (二) 法德式全案卷证移送制度自身存在诸多尚待治愈的弊病第188-191页
   (三) 走“回头路”不符合我国刑事诉讼的发展趋势第191-193页
  二、“起诉状一本主义”和预审法官制度应当缓行第193-204页
   (一) 我国缺乏“起诉状一本主义”和预审法官制度赖以生存的法文化土壤第193-197页
   (二) “起诉状一本主义”和预审法官制度与我国刑事诉讼价值和结构难契合第197-200页
   (三) 我国严重缺乏“起诉状一本主义”和预审法官制度有效运作的配套机制第200-204页
  三、渐进式是我国卷证移送制度改革的最佳路径第204-213页
   (一) 对我国卷证移送制度进行渐进性改革的必要性第205-206页
   (二) 我国卷证移送制度改革采取渐进性路径的成本分析第206-213页
 第二节 对我国卷证移送制度进行渐进式改造的基本思路第213-234页
  一、对庭前卷证移送方式的改造第213-225页
   (一) 近期对“直通车”式“二元化”卷证移送方式进行改良的设想第213-223页
   (二) 关于未来确立“两步式”卷证移送制度的初步构想第223-225页
  二、对起诉书制度的完善第225-229页
   (一) 完善我国起诉书制度的必要性第225-227页
   (二) 完善起诉书制度的构想第227-229页
  三、逐渐限制庭后卷证移送的范围第229-234页
   (一) 庭后移送卷证的必要性第229-231页
   (二) 庭后卷证移送的范围第231-234页
 第三节 对我国卷证移送配套制度的构建与完善第234-256页
  一、确立控辩不平等的“双向”证据展示制度第234-239页
  二、庭前审查和准备程序的改造第239-246页
   (一) 近期对庭前审查和准备程序的改造第240-243页
   (二) 关于在第二阶段确立预审制度的构想第243-246页
  三、确立以一审庭审为中心的事实认定机制第246-256页
   (一) 确立直接言词原则和传闻证据规则第246-249页
   (二) 完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第249-251页
   (三) 完善人证调查制度第251-256页
结语第256-259页
附录:关于刑事卷证移送及相关问题的调查问卷第259-296页
参考文献第296-307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307页

论文共3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司清算制度法律问题研究--以债权人利益保护为中心
下一篇:区域经济组织争端解决模式研究--以EU、NAFTA、CAFTA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