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概述 | 第7-16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7-12页 |
·中医“治未病”至今未学科化 | 第9-10页 |
·学科化是中医“治未病”深化发展的瓶颈 | 第10-11页 |
·“中医未病学”学科化研究刻不容缓 | 第11-12页 |
2 研究定位 | 第12页 |
3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4 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理论方面 | 第12-13页 |
·实践方面 | 第13-14页 |
5 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第1章 有关学科的基础理论考察 | 第16-27页 |
1 学科的概念 | 第16-18页 |
2 学科独立性特征 | 第18-20页 |
3 学科专业分类 | 第20-21页 |
4 学科体系的概念 | 第21-22页 |
5 学科基础性研究的基本方法论原则 | 第22-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2章 中医未病学的学科基础 | 第27-72页 |
1 中医“治未病”源流 | 第27-44页 |
·起源——远古时期 | 第28-29页 |
·奠基——先秦时期 | 第29-32页 |
·《易经》 | 第30-31页 |
·儒家 | 第31页 |
·道家 | 第31-32页 |
·成形——秦汉时期 | 第32-36页 |
·《黄帝内经》 | 第32-33页 |
·《难经》 | 第33-34页 |
·《伤寒杂病论》 | 第34-36页 |
·充实——两晋隋唐时期 | 第36-39页 |
·回顾经典阐发“治未病”学术 | 第36-37页 |
·研究证候探索“未病”病理 | 第37-38页 |
·着眼病邪,阐发“养慎治未病” | 第38页 |
·着眼德行,阐发“养性治未病” | 第38-39页 |
·发展——宋金元时期 | 第39-40页 |
·兴盛——明清时期 | 第40-42页 |
·以“治未病”立论,深化发展养生治未病学术 | 第41页 |
·深化“治未病”学术于疾病理论研究和临证辨治 | 第41-42页 |
·弘扬——近现代时期 | 第42-44页 |
2 中医未病学的研究对象——“未病” | 第44-48页 |
·“未病”的内涵 | 第45-46页 |
·“未病”概念的外延 | 第46-48页 |
·健康状态和欲病状态 | 第46-47页 |
·整体未病态和局部未病态 | 第47-48页 |
3 中医未病学学术范式——“治未病” | 第48-61页 |
·基本指导观念 | 第48-58页 |
·整体观 | 第49-51页 |
·天人一体 | 第49页 |
·天人相应 | 第49-50页 |
·人自身一体 | 第50-51页 |
·生命观 | 第51-52页 |
·生命的物质观 | 第51页 |
·生命的运动变化观 | 第51-52页 |
·健康观 | 第52-54页 |
·形体健康(生理健康) | 第52-53页 |
·心理健康 | 第53页 |
·社会适应性良好 | 第53页 |
·道德完美 | 第53-54页 |
·权衡观 | 第54-55页 |
·疾病观 | 第55-56页 |
·和则为正,失和则邪,内外失和,发病之由 | 第55页 |
·内因为主,外因为辅,正邪相搏,邪胜病发 | 第55-56页 |
·起于毫毛,由表入里,由浅及深,渐次内传 | 第56页 |
·一处患病,牵涉全身,病势跌宕,更相传移 | 第56页 |
·预防观 | 第56-58页 |
·疾病可知,则可防治 | 第56-57页 |
·预防为上,防重于治 | 第57页 |
·审因察势,辨证预防 | 第57页 |
·内外并重,综合预防,内调为主 | 第57-58页 |
·防微杜渐,分级设防 | 第58页 |
·“治未病”基本思路和原则 | 第58-61页 |
·健康状态的“治未病” | 第58-59页 |
·对象和目的 | 第58页 |
·诊断评估思路 | 第58-59页 |
·干预原则 | 第59页 |
·疗效评价思路 | 第59页 |
·整体欲病态的“治未病” | 第59-60页 |
·对象和目的 | 第59-60页 |
·诊断评估思路 | 第60页 |
·干预原则 | 第60页 |
·疗效评价思路 | 第60页 |
·局部未病态的“治未病” | 第60-61页 |
·对象和目的 | 第60页 |
·诊断评估思路 | 第60-61页 |
·干预原则 | 第61页 |
·疗效评价思路 | 第61页 |
4 中医未病学学科定义与定位 | 第61-68页 |
·中医未病学的基本概念 | 第61-62页 |
·中医未病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 第62-68页 |
·与中医养生学的关系 | 第62-64页 |
·与中医临床医学的关系 | 第64-65页 |
·与中医康复学的关系 | 第65-66页 |
·与预防医学的区别和联系 | 第66-68页 |
·“治未病”概念的超前性 | 第66-67页 |
·对象范畴的相似性 | 第67页 |
·学术范式的差异 | 第67-68页 |
5 中医未病学基本理论体系结构 | 第6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3章 中医未病学科化建设方略探讨 | 第72-78页 |
1 学科化建设关键环节与方略 | 第72-75页 |
·达成学科理论共识 | 第72-74页 |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第74页 |
·填补学科教材空白 | 第74-75页 |
2 学科分化方向与战略 | 第75-78页 |
·学科化初期的学术分化方向 | 第75-76页 |
·战略权重分析 | 第76-77页 |
·继承为先,从文献着手研究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页 |
展望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8页 |
附1:县级以上中医医院及综合医院“治未病”试点单位“治未病中心”科室网调情况 | 第88-90页 |
附2:涉及“未病”的中医古籍文献辑录 | 第90-116页 |
附3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