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 §1.1 可证明安全理论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7页 |
| ·可证明安全理论发展的两个里程碑 | 第12-13页 |
| ·安全性证明 | 第13-14页 |
| ·可证明安全理论的两种模型 | 第14-15页 |
| ·可证明安全理论的优点和局限性 | 第15-17页 |
| §1.2 基于身份的公钥密码体制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 ·公钥密码体制 | 第17-18页 |
| ·基于身份的公钥密码体制 | 第18-19页 |
| ·基于身份公钥密码体制的扩展 | 第19-21页 |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21-24页 |
| 第二章 预备知识 | 第24-30页 |
| §2.1 双线性对及困难问题假设 | 第24-26页 |
| §2.2 基于双线性对的加密方案 | 第26-28页 |
| ·Waters加密方案 | 第26页 |
| ·Boneh-Boyen加密方案 | 第26-27页 |
| ·Boneh-Boyen-Goh分级加密方案 | 第27-28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分级签名方案的设计与分析 | 第30-42页 |
| §3.1 基于selective-identity安全模型的签名方案Ⅰ | 第30-36页 |
| ·形式化定义及安全模型 | 第30-31页 |
| ·方案构造 | 第31-33页 |
| ·安全性分析 | 第33-36页 |
| §3.2 基于full-identity安全模型的签名方案Ⅱ | 第36-40页 |
| ·安全模型 | 第36页 |
| ·方案构造 | 第36-38页 |
| ·安全性分析 | 第38-40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标准模型下带通配符的基于身份加密方案 | 第42-58页 |
| §4.1 带通配符的基于身份加密方案 | 第42-43页 |
| ·引言 | 第42页 |
| ·形式化定义 | 第42-43页 |
| ·安全模型 | 第43页 |
| §4.2 基于标准模型的方案Ⅰ | 第43-46页 |
| ·方案构造 | 第44-45页 |
| ·安全性分析 | 第45-46页 |
| §4.3 基于标准模型的方案Ⅱ | 第46-52页 |
| ·方案构造 | 第46-48页 |
| ·安全性分析 | 第48-52页 |
| §4.4 基于标准模型的方案Ⅲ | 第52-57页 |
| ·方案构造 | 第52-54页 |
| ·安全性分析 | 第54-57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五章 基于生物特征身份的加密和签名方案 | 第58-78页 |
| §5.1 基于生物特征的加密的形式化定义及其安全模型 | 第58-60页 |
| ·引言 | 第58-59页 |
| ·形式化定义 | 第59-60页 |
| ·安全模型 | 第60页 |
| §5.2 基于生物特征身份的加密方案Ⅰ | 第60-64页 |
| ·方案构造 | 第60-61页 |
| ·安全性分析 | 第61-64页 |
| §5.3 基于生物特征身份的加密方案Ⅱ | 第64-67页 |
| ·方案构造 | 第64-65页 |
| ·安全性分析 | 第65-67页 |
| §5.4 基于生物特征身份加密方案的性能比较 | 第67-70页 |
| ·与Bio-IBE方案的比较 | 第67-68页 |
| ·与Fuzzy-IBE方案的比较 | 第68-70页 |
| §5.5 基于生物特征身份的签名方案 | 第70-76页 |
| ·方案构造 | 第70-71页 |
| ·安全性分析 | 第71-75页 |
| ·性能比较 | 第75-76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 第六章 无线自组织网络中广播加密方案的设计与分析 | 第78-88页 |
| §6.1 引言 | 第78-80页 |
| ·广播加密 | 第78-79页 |
| ·Ad hoc网络中的群密钥协商 | 第79页 |
| ·本文的工作 | 第79-80页 |
| §6.2 广播加密的形式化定义及其安全模型 | 第80-81页 |
| ·形式化定义 | 第80页 |
| ·安全模型 | 第80-81页 |
| §6.3 方案描述 | 第81-82页 |
| §6.4 安全性分析 | 第82-85页 |
| ·正确性 | 第82页 |
| ·安全性证明 | 第82-85页 |
| §6.5 性能比较 | 第85-86页 |
| §6.6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 结束语 | 第88-90页 |
| 致谢 | 第90-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100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0-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