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8页 |
| 1. 肿瘤靶向给药的机制 | 第8-9页 |
| ·被动靶向 | 第8页 |
| ·主动靶向 | 第8-9页 |
| 2. 纳米载药体系 | 第9-17页 |
| ·以聚合物为基础的药物载体 | 第10-12页 |
| ·聚合物-药物结合物(Polymer-Drug Conjugates) | 第10-11页 |
| ·胶束(Micelles)载药系统 | 第11-12页 |
| ·以脂质分子为基础的药物载体 | 第12-13页 |
| ·脂质体(Liposomes) | 第12-13页 |
| ·以无机材料为基础的药物载体 | 第13-17页 |
| ·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CNTs) | 第14-17页 |
| 3. 以蛋白质为基础纳米载药体系 | 第17-22页 |
| ·蛋白质笼状物(Protein Cage) | 第18-19页 |
| ·蛋白质纳米粒(Protein Nanoparticles) | 第19-22页 |
| 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第22-23页 |
|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2页 |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22-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23-28页 |
| 第二章 紫杉醇-人血清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和表征 | 第28-43页 |
| 前言 | 第28-30页 |
| 1、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0页 |
| 2、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0页 |
| 3、实验内容 | 第30-33页 |
| ·PTX-HSA纳米粒的制备 | 第30页 |
| ·纳米粒粒径和粒径分布的测定 | 第30-31页 |
| ·纳米粒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 | 第31页 |
| ·不同投料比条件对纳米粒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的影响 | 第31页 |
| ·纳米粒的电镜观察 | 第31-32页 |
|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32页 |
| ·圆二色谱(Circular Dichroism,CD)实验 | 第32-33页 |
| ·PTX-HSA纳米粒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 | 第33页 |
| 4、实验结果 | 第33-40页 |
| ·PTX-HSA纳米粒的制备、粒径、载药量以及包封率的测定 | 第33-35页 |
| ·PTX-HSA纳米粒的透射电镜、扫描电镜以及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 第35-38页 |
| ·PTX-HSA纳米粒的XRD实验 | 第38页 |
| ·PTX-HSA纳米粒的CD实验 | 第38-40页 |
| ·PTX-HSA纳米粒的稳定性 | 第40页 |
| 5、讨论 | 第40-41页 |
| 6、小结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 第三章 紫杉醇-人血清白蛋白纳米粒的体外药效、细胞摄取机制研究 | 第43-60页 |
| 前言 | 第43-44页 |
| 1、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4页 |
| ·细胞株 | 第44页 |
|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44-45页 |
| 2、实验内容 | 第45-48页 |
| ·含有荧光分子香豆素-6的PTX-HSA纳米粒的制备 | 第45页 |
| ·细胞培养 | 第45页 |
| ·MTT法检测纳米粒对不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 第45-46页 |
| ·MTT法检测与加药组相当的聚氧乙烯蓖麻油和HSA对细胞的毒性作用 | 第46页 |
| ·PTX-HSA纳米粒的细胞摄取实验 | 第46-48页 |
| 3、实验结果 | 第48-57页 |
| ·PTX-HSA纳米粒对细胞的杀伤作用 | 第48-50页 |
| ·HSA和聚氧乙烯蓖麻油乙醇溶剂对肿瘤细胞MCF-7的杀伤作用 | 第50-52页 |
| ·PTX-HSA纳米粒在肿瘤细胞内的分布 | 第52页 |
| ·肿瘤细胞摄取PTX-HSA纳米粒机制的初步探讨 | 第52-57页 |
| 4、讨论 | 第57-58页 |
| 5、小结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
| 第四章 紫杉醇-人血清白蛋白纳米粒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60-64页 |
| 前言 | 第60页 |
| 1、实验材料 | 第60页 |
| ·实验仪器 | 第60页 |
| ·药品与试剂 | 第60页 |
| ·实验动物 | 第60页 |
| 2、实验方法 | 第60-61页 |
| ·实验方案 | 第60-61页 |
| ·血浆样品的处理 | 第61页 |
| ·溶液配制 | 第61页 |
| ·色谱条件 | 第61页 |
| 3、实验结果 | 第61-64页 |
| ·PTX-HSA纳米粒在食蟹猴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实验 | 第61-64页 |
| 全文总结 | 第64-66页 |
|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硕士在读期间已发表论文、已申请专利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