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

试论伊格尔顿文学生产论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引言第9-12页
一、伊格尔顿文学生产论的理论渊源第12-20页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学生产理论的思想第12-14页
 (二) 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第14-15页
 (三) 阿尔都塞、马歇雷:意识形态的生产第15-17页
 (四) 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第17-20页
二、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第20-32页
 (一) 文学生产与文化生产第20-22页
  1. 作为生产的“文学”第20-21页
  2. 文化生产第21-22页
 (二) 文学生产方式及与其他社会要素的关系第22-24页
  1. “文学生产方式”是多重结构的生产方式第22-23页
  2. “文学生产方式”与“一般生产方式”的关系第23-24页
  3. 文学生产方式与一般意识形态的关系第24页
 (三) 文学生产要素及其各要素结构第24-28页
  1. 文学“生产力”和文学生产的社会关系第24-25页
  2. 文学生产中的文本、作者、消费者和语言第25-28页
 (四) 文学生产的本质和价值判断第28-32页
  1. 文学生产的本质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第28-29页
  2. 文学生产的价值与作者的意识形态不一致第29-30页
  3. 文学生产价值最终决定于消费过程第30-32页
三、从中国大众文化看伊格尔顿文学生产论的现代意义第32-48页
 (一) 影响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理论第32-36页
  1.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第32-33页
  2. 威廉斯的“大众文化”思想第33-35页
  3. 利维斯派的大众文化批判思想第35-36页
 (二) 中国大众文化的现状及问题第36-41页
  1. 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第36-38页
  2. 中国大众文化存在的问题第38-41页
 (三) 伊格尔顿文学生产论对认识大众文化的启示第41-48页
  1. 建立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共同发展的文化观念第41-43页
  2. 重视文化生产的“审美属性”第43-44页
  3. 建立“社会--历史”的大众文化批评观第44-48页
结语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对乔纳森·爱德华兹布道文圣经影响的文体学研究
下一篇:萨特文艺思想在中国的境遇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