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9页 |
绪论 | 第19-35页 |
一、本文研究的动机及要达致目的 | 第19-20页 |
二、俞琰易学研究的现状 | 第20-33页 |
三、论文的研究意义、思路和方法 | 第33-35页 |
第一章 俞琰的生平及著作 | 第35-67页 |
第一节 俞琰出生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个人生平 | 第35-43页 |
一、社会文化背景 | 第35-37页 |
二、俞琰的生平 | 第37-43页 |
第二节 俞琰的各类著作 | 第43-67页 |
一、易学类的主要著作 | 第43-57页 |
二、易学之外的杂著 | 第57-67页 |
第二章 继“汉”承“宋”的象数易思想 | 第67-116页 |
第一节 源自汉易象数学的思想 | 第67-85页 |
一、俞琰的卦气说及其渊源 | 第67-72页 |
二、俞琰的互体说及其渊源 | 第72-85页 |
第二节 融会汉、宋象数成其象数易学的主要内容 | 第85-116页 |
一、象 | 第86-92页 |
二、数 | 第92-100页 |
三、卦体 | 第100-106页 |
四、“主爻”说 | 第106-109页 |
五、“乘、承、比、应” | 第109-116页 |
第三章 推阐宋易的俞琰义理易学 | 第116-140页 |
第一节 俞琰义理易学的学理之源 | 第116-131页 |
一、上承张载的气化论及一物两体说 | 第116-120页 |
二、对程颢天人一理的义理学推阐 | 第120-122页 |
三、对《程氏易传》的义理传承 | 第122-131页 |
第二节 俞琰易学的义理内容 | 第131-140页 |
一、援“气”入“理”、凸显儒家价值趋向的天道观 | 第131-135页 |
二、人性本善、性命一理的人性论 | 第135-137页 |
三、省与修、存与养的修养论 | 第137-140页 |
第四章 援易入道的俞琰道教易学 | 第140-166页 |
第一节 俞琰道教易学的理论来源 | 第140-158页 |
一、俞琰道教易学的重要来源——魏伯阳《周易参同契》 | 第140-144页 |
二、从元阳一气到先天一气——钟离权和吕洞宾对陈显微、俞琰等道教易学之影响 | 第144-146页 |
三、陈抟的无极图对俞琰道教易学之影响 | 第146-149页 |
四、张伯端的《悟真篇》对俞琰道教易学思想的影响 | 第149-151页 |
五、邵雍的易图之学对俞琰道教易学的重要影响 | 第151-158页 |
第二节 俞琰道教易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58-166页 |
一、以《易》之太极推阐还丹之道 | 第158-161页 |
二、法象天地的道教易思想 | 第161-164页 |
三、天人一体的道教易思想总纲 | 第164-166页 |
结论 | 第166-185页 |
一、正传别传易学的独特贡献 | 第166-173页 |
二、以李光地、胡渭为例探讨俞琰易学的影响 | 第173-180页 |
三、俞琰易学的总体评价 | 第180-185页 |
参考文献 | 第185-191页 |
致谢 | 第191-193页 |
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93-19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