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价值:华人移民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 | 第10-11页 |
| ·研究综述 | 第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 第2章 《喜福会》——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 | 第13-28页 |
| ·原著作者谭恩美与《喜福会》 | 第13-14页 |
| ·电影作者王颖与《喜福会》 | 第14-16页 |
| ·从小说到电影:几处重要的增删和改变 | 第16-28页 |
| ·“千里鹅毛”:第一代移民的理想 | 第16-17页 |
| ·电影中四位母亲故事的改动 | 第17-21页 |
| ·电影中四位女儿故事的改动 | 第21-24页 |
| ·“喜福会”:从精神寄托到公共空间的转变 | 第24-28页 |
| 第3章 《喜福会》中的文化身份探寻与重塑 | 第28-36页 |
| ·文化身份建构与“他者” | 第28-31页 |
| ·好莱坞的“他者”——“中国形象”史 | 第28-29页 |
| ·电影《喜福会》的“中国”影像分析 | 第29-31页 |
| ·电影作者的文化身份探寻与重塑 | 第31-36页 |
| ·族裔身份的认同——淡化了少数民族族裔身份 | 第32-33页 |
| ·阶级身份的认同——凸显了中产阶级地位 | 第33-34页 |
| ·性别身份的认同——美化了白人男性形象 | 第34-36页 |
| 第4章 永远的“他者”:王颖电影中游离的文化身份认同 | 第36-44页 |
| ·王颖在好莱坞 | 第36-38页 |
| ·而对此岸:拒绝认同而成为“他者” | 第38-39页 |
| ·唐人街记忆的遗失——电影《吃碗茶》的改编 | 第38-39页 |
| ·面对彼岸:无法认同而成为“他者” | 第39-41页 |
| ·物质与自由梦想——美国文化价值观的表达 | 第39-40页 |
| ·美国白入主流群体对《喜福会》的抗拒与认同 | 第40-41页 |
| ·永远的“他者”:王颖电影中游离的文化身份认同 | 第41-44页 |
| 结语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