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附表索引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生产性服务业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研究 | 第13-14页 |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协调的研究 | 第14-15页 |
·总述评 | 第15-16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16-19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2章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19-25页 |
·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 | 第19-20页 |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和特征 | 第19-20页 |
·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 | 第20页 |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作用的基础理论 | 第20-25页 |
·社会分工理论 | 第20-21页 |
·价值链理论 | 第21-22页 |
·生态群落理论 | 第22-23页 |
·共生理论 | 第23-25页 |
第3章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 第25-33页 |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两大系统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 第25-29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5-27页 |
·基于因子分析方法的两大系统的综合评价 | 第27-29页 |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程度的测度 | 第29-32页 |
·协调函数的建立 | 第29-30页 |
·协调度的测算 | 第30-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程度的地区差异分析 | 第33-41页 |
·协调类型的划分 | 第33-35页 |
·协调度变化的地区差异分析 | 第35-38页 |
·协调度整体变化情况 | 第35页 |
·东中西三大地区协调度变化的对比分析 | 第35-36页 |
·31 个省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度变化情况 | 第36-38页 |
·协调发展问题典型类型分析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5章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问题的典型类型及对策 | 第41-50页 |
·生产性服务业超前于制造业的典型省市分析—以上海市为例 | 第41-44页 |
·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现状 | 第41-42页 |
·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超前于制造业发展的原因分析 | 第42-43页 |
·政策建议与措施 | 第43-44页 |
·生产性服务业滞后于制造业的典型省份分析—以山东省为例 | 第44-47页 |
·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现状 | 第44-45页 |
·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滞后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原因分析 | 第45-46页 |
·政策建议与措施 | 第46-47页 |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低水平协调的典型省份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 第47-50页 |
·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现状 | 第47-48页 |
·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低水平协调发展的原因分析 | 第48页 |
·政策建议与措施 | 第48-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课题目录 | 第57-58页 |
附录B 实证分析所使用的数据 | 第58-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