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区潜水者的准社会互动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绪论 | 第12-19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 ·研究目的与问题 | 第14-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17页 |
| ·论文结构与内容安排 | 第17-19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9-42页 |
| ·虚拟社区 | 第19-22页 |
| ·虚拟社区的定义 | 第19-20页 |
| ·虚拟社区的分类 | 第20-21页 |
| ·虚拟社区的实体形态 | 第21-22页 |
| ·虚拟社区成员的相关研究 | 第22-25页 |
| ·社区参与行为 | 第22-23页 |
| ·社区成员的互动模式 | 第23-25页 |
| ·虚拟社区信息相关研究 | 第25-30页 |
| ·虚拟社区信息参与的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 ·虚拟社区中的消费信息 | 第26-27页 |
| ·消费类虚拟社区信息传播的实证研究 | 第27-30页 |
| ·准社会互动理论 | 第30-40页 |
| ·准社会互动的定义 | 第30-32页 |
| ·准社会互动研究的起源与理论范式 | 第32-34页 |
| ·准社会互动的测量 | 第34-35页 |
| ·影响准社会互动关系强度的因素 | 第35-39页 |
| ·准社会互动与受众行为倾向 | 第39页 |
| ·准社会互动关系在网络环境下的相关研究 | 第39-40页 |
| ·小结 | 第40-42页 |
| 3. 理论模型和假设 | 第42-49页 |
| ·变量定义和研究假设 | 第42-48页 |
| ·信息相关性与准社会互动 | 第42-43页 |
| ·信息真实性与准社会互动 | 第43-44页 |
| ·发帖者专业性与准社会互动 | 第44-45页 |
| ·感知相似性与准社会互动 | 第45页 |
| ·发帖者外观吸引力与准社会互动 | 第45-46页 |
| ·发帖者社区等级与准社会互动 | 第46页 |
| ·准社会互动与购买倾向 | 第46页 |
| ·产品类型的调节作用 | 第46-48页 |
| ·概念模型的构建 | 第48-49页 |
| 4.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49-52页 |
|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49页 |
|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第49-52页 |
| ·问卷的设计 | 第49-50页 |
| ·问卷的前测及修改 | 第50页 |
| ·正式问卷的发放 | 第50-52页 |
| 5. 数据分析 | 第52-68页 |
| ·描述统计分析 | 第52-53页 |
| ·样本构成与人口统计变量分析 | 第52-53页 |
| ·样本在虚拟社区参与情况分析 | 第53页 |
| ·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 | 第53-55页 |
| ·相关分析 | 第55-56页 |
| ·回归分析 | 第56-58页 |
| ·前因变量和中介变量的回归分析 | 第56-58页 |
| ·中介变量和结果变量的回归分析 | 第58页 |
| ·中介变量的中介效果检验 | 第58-61页 |
|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小结 | 第61-62页 |
| ·产品类型调节效应的检验 | 第62-68页 |
| ·分类样本的总体情况 | 第63页 |
| ·分组回归分析 | 第63-66页 |
| ·假设检验与初步结论 | 第66-68页 |
|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68-71页 |
| ·研究发现及意义 | 第68-70页 |
|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9页 |
| 附录 | 第79-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