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引言 | 第11-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 ·实践意义 | 第16-17页 |
|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 第19-23页 |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结构安排 | 第20-23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3-39页 |
| ·风险感知及其相关研究 | 第23-27页 |
| ·风险和风险感知的内涵 | 第23-24页 |
| ·风险感知的理论范式 | 第24-26页 |
| ·风险感知的影响和调节因素 | 第26-27页 |
| ·恐惧理论相关研究 | 第27-29页 |
| ·恐惧的产生及其与风险感知的关系 | 第27-28页 |
| ·恐惧引发的心理和行为结果 | 第28-29页 |
| ·从众理论相关研究 | 第29-31页 |
| ·从众的内涵 | 第29-30页 |
| ·从众的解释理论 | 第30-31页 |
| ·需求及其与风险感知的关系 | 第31-34页 |
| ·需求理论的发展 | 第31-33页 |
| ·需求的满足及其与风险感知的关系 | 第33-34页 |
| ·行为决策相关研究 | 第34-35页 |
| ·风险沟通与应急管理 | 第35-37页 |
| ·研究现状的总体评述 | 第37-39页 |
| 第3章 突发性灾害风险感知及其整合模型分析 | 第39-63页 |
| ·引言 | 第39-41页 |
| ·研究方法 | 第41-42页 |
| ·变量的测量 | 第41页 |
| ·数据收集 | 第41-42页 |
| ·重灾区与非重灾区的对比分析 | 第42-50页 |
| ·风险感知大小程度分析 | 第43-44页 |
| ·风险信息因素比较 | 第44-45页 |
| ·对风险事件的熟悉和控制程度比较 | 第45-47页 |
| ·地震的联想 | 第47-48页 |
| ·险感知与心理行为关系分析 | 第48-50页 |
| ·风险感知整合模型分析 | 第50-59页 |
| ·模型构建 | 第50-51页 |
| ·假设推演 | 第51-54页 |
| ·风险感知整合模型验证 | 第54-57页 |
| ·结果讨论 | 第57-59页 |
| ·应急管理建议 | 第59-63页 |
| 第4章 恐惧、从众及其与风险感知的关系分析 | 第63-80页 |
| ·引言 | 第63-64页 |
| ·数据来源 | 第64页 |
| ·恐惧及其与风险感知的关系分析 | 第64-70页 |
| ·引发恐惧心理的风险事件分析 | 第65-66页 |
| ·不同群体的恐惧心理差异 | 第66-67页 |
| ·不同地区人们的恐惧心理分析 | 第67-69页 |
| ·恐惧、风险感知等因素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分析 | 第69-70页 |
| ·从众、恐惧与风险感知的关系 | 第70-76页 |
| ·从众在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差异 | 第70-72页 |
| ·从众对恐惧的影响 | 第72-74页 |
| ·从众对风险感知的影响分析 | 第74-75页 |
| ·从众对风险感知、无助感、恐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 | 第75-76页 |
| ·应急管理建议 | 第76-80页 |
| 第5章 灾区公众需求与风险感知的匹配分析 | 第80-98页 |
| ·引言 | 第80-81页 |
| ·调研与数据来源 | 第81-82页 |
| ·都江堰灾区公众需求调研分析 | 第82-86页 |
| ·都江堰灾区公众的需求和满意度分析 | 第82-84页 |
| ·都江堰灾区公众需求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 | 第84-86页 |
| ·不同受灾区域公众需求的对比分析 | 第86-91页 |
| ·不同受灾区域需求数据对比分析 | 第86-89页 |
| ·不同受灾区域需求因子分析对比 | 第89-90页 |
| ·不同受灾区域满意度对比分析 | 第90-91页 |
| ·公众需求与风险感知、心理行为的关系分析 | 第91-94页 |
| ·匹配问卷因子分析 | 第91-92页 |
| ·公众需求与风险感知、心理行为的匹配分析 | 第92-94页 |
| ·结果讨论 | 第94页 |
| ·应急管理建议 | 第94-98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98-107页 |
| ·研究结论 | 第98-101页 |
| ·理论贡献 | 第101-103页 |
| ·管理启示 | 第103-106页 |
| ·现有不足与未来方向 | 第106-107页 |
| 致谢 | 第107-10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8-119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