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建筑的空间形态分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2-14页 |
·自然地理环境 | 第12-13页 |
·现状环境的需要 | 第13-14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国际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框架 | 第19-21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本章总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山地建筑基本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 第22-32页 |
·山地建筑基本概念 | 第22-23页 |
·山地概念 | 第22-23页 |
·山地环境的概念 | 第23页 |
·山地建筑的概念 | 第23页 |
·山地建筑基本特征 | 第23-29页 |
·山地建筑的自然景观特征 | 第23-25页 |
·山地建筑的道路交通特征 | 第25-28页 |
·山地建筑的工程技术特征 | 第28-29页 |
·影响山地建筑的因素 | 第29-31页 |
·自然因素 | 第29-30页 |
·人文因素 | 第30页 |
·形体因素 | 第30页 |
·技术因素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山地建筑的形态表现及其建筑空间风貌 | 第32-52页 |
·山地建筑的形态特征 | 第32-36页 |
·减少与山体的接触面积 | 第33页 |
·建筑基面的不确定性 | 第33-35页 |
·建筑第五立面与山地环境的交融 | 第35-36页 |
·山地建筑的接地形态 | 第36-41页 |
·地表式 | 第36-39页 |
·地下式 | 第39-40页 |
·架空式 | 第40-41页 |
·山地建筑的形体表现 | 第41-45页 |
·山地建筑形体融于山地环境中 | 第41-43页 |
·山地建筑与山地环境达成共构 | 第43-44页 |
·山地建筑异于山地环境 | 第44-45页 |
·山地建筑的空间形态 | 第45-51页 |
·道路交通网为联系建筑的主要方式 | 第47页 |
·以台阶形成轴线 | 第47-48页 |
·层台组合型 | 第48-49页 |
·空间主从型 | 第49页 |
·空间序列以轴线为引导 | 第49-50页 |
·空间的相互穿插形成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山地建筑设计概况 | 第52-88页 |
·山地建筑设计原则 | 第52-55页 |
·遵从山地建筑传统性的原则 | 第52-54页 |
·遵从山地建筑的哲学观原则 | 第54页 |
·遵从山地建筑生态系统的原则 | 第54页 |
·遵从山地建筑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原则 | 第54-55页 |
·山地建筑设计方法 | 第55-62页 |
·山地建筑融于自然环境 | 第55-57页 |
·山地建筑适应地形 | 第57页 |
·山地建筑群体组合统一 | 第57-61页 |
·山地建筑群外部空间的统一 | 第61-62页 |
·实例分析山地建筑 | 第62-86页 |
·单体建筑---以赖特“流水别墅”为例 | 第62-68页 |
·分析山西碛口古镇建筑群空间 | 第68-85页 |
·碛口古镇的自然与人文因素 | 第68-73页 |
·碛口古镇空间布局与建筑组成特色 | 第73-85页 |
·六甲山集合住宅的设计 | 第85-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五章 山地建筑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 第88-92页 |
·山地建筑的未来 | 第88-90页 |
·山地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 第90-91页 |
·现代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 | 第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8-99页 |
图片来源 | 第99-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