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山地典型古城人居环境研究--湘西凤凰古城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 图表目录 | 第11-17页 |
| 1 绪论 | 第17-25页 |
| ·论文选题 | 第17-19页 |
| ·选题源起 | 第17-18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8-19页 |
| ·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第20-25页 |
| ·研究的范围与内容 | 第20-21页 |
|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第21-25页 |
| 2 区域人居环境概述 | 第25-53页 |
| ·区域聚居的历史演进 | 第25-36页 |
| ·黔东南聚落的形成原因及过程 | 第25-34页 |
| ·镇远古城的历史沿革 | 第34-36页 |
| ·区域聚居的文化脉络 | 第36-43页 |
| ·文化的多元一体性 | 第36-40页 |
| ·黔东南文化与地域聚居 | 第40-43页 |
| ·区域聚居的环境构成 | 第43-48页 |
| ·自然环境概貌 | 第43-45页 |
| ·聚落环境构成 | 第45-48页 |
| ·区域视野下的镇远古城人居环境 | 第48-53页 |
| ·区域环境对镇远古城聚居文化的影响 | 第48页 |
| ·镇远古城对区域聚居的影响 | 第48-53页 |
| 3 镇远古城人居环境之聚居形态 | 第53-81页 |
| ·古城聚居形态的静态构成 | 第53-61页 |
| ·聚居形态的构成要素 | 第53页 |
| ·平面形态与空间构成 | 第53-59页 |
| ·聚居形态的影响因素 | 第59-61页 |
| ·古城聚居形态的动态演进 | 第61-71页 |
| ·选址建城 | 第61-63页 |
| ·山水格局的形成与演进 | 第63-65页 |
| ·城市格局的形成与演进 | 第65-71页 |
| ·古城聚居形态的风貌特色 | 第71-81页 |
| ·城市肌理特色 | 第71-78页 |
| ·景观格局特色 | 第78-81页 |
| 4 镇远古城人居环境之簇群空间 | 第81-117页 |
| ·古城簇群空间的构成与类别 | 第81-83页 |
| ·簇群空间的构成 | 第81-82页 |
| ·簇群空间的类别 | 第82-83页 |
| ·古城簇群空间的发展机制与特点 | 第83-84页 |
| ·簇群空间的发展机制 | 第83-84页 |
| ·簇群空间发展特点 | 第84页 |
| ·古城簇群空间与街巷群体 | 第84-96页 |
| ·街巷的平面结构构成 | 第84-86页 |
| ·街巷的空间形态构成 | 第86-93页 |
| ·典型街巷实例分析 | 第93-96页 |
| ·古城簇群空间与建筑组群 | 第96-117页 |
| ·建筑组群的构成 | 第97页 |
| ·建筑组群实例分析 | 第97-117页 |
| 5 镇远古城人居环境之建筑形态 | 第117-143页 |
| ·古城建筑形态的起源与发展 | 第117-119页 |
| ·传统建筑产生的背景 | 第117-118页 |
| ·传统建筑形态的演变 | 第118-119页 |
| ·古城建筑形态的影响因素 | 第119-121页 |
| ·气候条件对于建筑的影响 | 第119-120页 |
| ·特殊的地形对于建筑的影响 | 第120页 |
| ·宗教、文化对于建筑的影响 | 第120页 |
| ·地方材料对于建筑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 ·古城建筑的形态特色 | 第121-123页 |
| ·建筑总体布局的特色 | 第121-122页 |
| ·建筑空间形态特色 | 第122-123页 |
| ·建筑造型形态特色 | 第123页 |
| ·古城建筑的建构特色 | 第123-128页 |
| ·建构艺术 | 第123-126页 |
| ·装饰艺术 | 第126-128页 |
| ·古城建筑的建筑色彩 | 第128-134页 |
| ·建筑色彩的影响因素 | 第129-130页 |
| ·建筑色彩的具体分析 | 第130-134页 |
| ·古城典型建筑类型实例分析 | 第134-143页 |
| ·传统民居类 | 第134-136页 |
| ·寺庙庵堂类 | 第136-138页 |
| ·楼阁遗址类 | 第138-143页 |
| 6 镇远古城人居环境之人文历史节点 | 第143-171页 |
| ·古城人文历史节点的存在形式 | 第143-166页 |
| ·物质层面的文化 | 第143-160页 |
| ·非物质层面 | 第160-166页 |
| ·古城人文历史节点产生的背景 | 第166-168页 |
| ·产生的时间维度 | 第166-167页 |
| ·古城时代生产力特征 | 第167-168页 |
| ·古城人文历史节点的特色价值 | 第168-171页 |
| 7 镇远古城人居环境的独特性分析 | 第171-183页 |
| ·“多族和融”的移民文化 | 第171-176页 |
| ·移民文化对于古城的影响 | 第173-176页 |
| ·“潕水九山”的山水城市 | 第176-180页 |
| ·古代山水城市营造思想的典型诠释 | 第176-179页 |
| ·镇远古城的古代山水城市类别所属 | 第179-180页 |
| ·“三教合一”的宗教文明 | 第180-183页 |
| 8 对镇远古城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 第183-213页 |
| ·平遥古城保护与发展对于镇远古城保护与发展的启示 | 第183-185页 |
| ·对于镇远古城保护现状的评价 | 第185-200页 |
| ·镇远名城保护规划要点 | 第185-196页 |
| ·目前保护规划的积极作用 | 第196-197页 |
| ·目前保护规划误区与困惑 | 第197-200页 |
| ·研究探索对策,促进自身发展 | 第200-213页 |
| ·加强古城保护,整合优势资源 | 第201-202页 |
| ·城市形象营销,发挥名城优势 | 第202-207页 |
| ·构建管理体系,保障有效保护 | 第207-210页 |
| ·顺应时代要求,协调保护与发展 | 第210-213页 |
| 9 结语 | 第213-217页 |
| 致谢 | 第217-219页 |
| 参考文献 | 第219-221页 |
| 附录 | 第2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