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地下洞室群劈裂破坏现场监测和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
| 目录 | 第1-7页 |
| Contents | 第7-10页 |
| 摘要 | 第10-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 ·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 | 第14-16页 |
| ·地下洞室劈裂破坏现象 | 第16-17页 |
| ·本文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17-18页 |
| ·主要内容 | 第17页 |
| ·创新点 | 第17-18页 |
|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劈裂破坏的现场监测 | 第20-30页 |
| ·工程概况 | 第20-22页 |
| ·监测方法和仪器 | 第22-24页 |
| ·可视性观测法 | 第22页 |
| ·电阻率法 | 第22-24页 |
| ·监测方案设计 | 第24-25页 |
| ·监测结果分析 | 第25-28页 |
| ·可视性观察法监测结果 | 第25-27页 |
| ·电阻率法监测结果 | 第27-28页 |
| ·结论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大型地下洞室群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系统 | 第30-50页 |
| ·工程概况 | 第30-32页 |
| ·厂房区地应力反演 | 第32-34页 |
|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相似原理 | 第34-35页 |
| ·力学变量和量纲系统 | 第34-35页 |
| ·静力学问题相似性 | 第35页 |
| ·模试验相似材料的研制 | 第35-39页 |
| ·基岩相似材料 | 第35-38页 |
| ·锚杆相似材料 | 第38-39页 |
| ·预应力锚索相似材料 | 第39页 |
| ·自平衡式真三维加载模型试验系统的研制 | 第39-41页 |
| ·真三维模型试验钢结构台架 | 第39-40页 |
| ·液压加载控制系统的研制 | 第40-41页 |
| ·试验模型体的制作 | 第41-47页 |
| ·模型试验方案 | 第47页 |
| ·模型试验开挖方法 | 第47-48页 |
| ·支护模拟技术 | 第48-50页 |
| ·相似材料锚杆支护 | 第48页 |
| ·预应力锚索安装 | 第48-50页 |
| 第四章 大型地下洞室群模型试验量测方法和结果 | 第50-70页 |
| ·引言 | 第50页 |
| ·围岩应力量测方法 | 第50-51页 |
| ·围岩变形量测方法和技术 | 第51-63页 |
| ·数字照相量测技术 | 第52-55页 |
| ·棒式光纤位移传感器 | 第55-60页 |
| ·光纤光栅技术 | 第55-56页 |
| ·光纤光栅棒式传感器设计 | 第56-57页 |
| ·光纤光栅棒式传感器标定试验 | 第57-58页 |
| ·光纤光栅棒式传感器的安装 | 第58-60页 |
| ·微型多点位移计量测系统 | 第60-63页 |
| ·量测结果及分析 | 第63-70页 |
| ·应力量测结果 | 第63-64页 |
| ·位移量测结果 | 第64-68页 |
| ·洞室破裂形态监测结果 | 第68-70页 |
| 第五章 大型地下洞室群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结果对比 | 第70-88页 |
| ·FLAC3D软件简介 | 第70页 |
| ·屈服准则的选取 | 第70-71页 |
| ·双江口地下洞室群数值模拟 | 第71-72页 |
| ·ANSYS-FLAC3D的前处理数据转换 | 第71-72页 |
| ·FLAC3D-Tecplot的后处理数据转换 | 第72页 |
| ·数值模拟结果 | 第72-81页 |
| ·洞室群围岩位移变化规律 | 第72-77页 |
| ·洞室群围岩应力变化规律 | 第77-79页 |
| ·围岩塑性区分布规律 | 第79-81页 |
| ·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81-88页 |
| ·工程设计试验 | 第81-84页 |
| ·超载试验 | 第84-8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 ·结论 | 第88页 |
| ·展望 | 第88-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 致谢 | 第93-95页 |
| 学位论文作者简介 | 第95页 |
| 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5-96页 |
| 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论文 | 第96-97页 |
| 海外学习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第97页 |
| 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 | 第97-99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