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重构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 ·选题缘由 | 第8-10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8-10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 ·对国外教师资格制度的研究 | 第11-13页 |
| ·对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研究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文献研究法 | 第14-15页 |
| ·比较研究法 | 第15页 |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 ·教师的定义 | 第15页 |
| ·教师资格制度的定义 | 第15-16页 |
| ·创新点与难点 | 第16-18页 |
| ·创新点 | 第16页 |
| ·难点 | 第16-18页 |
| 第2章 新课程改革理念与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反省 | 第18-28页 |
| ·新课程改革概述 | 第18-22页 |
| ·我国课程改革历程 | 第18-19页 |
|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理念 | 第19页 |
| ·新课程改革主要诉求 | 第19-21页 |
| ·新课程改革实施现状 | 第21-22页 |
| ·教师资格制度概述 | 第22-24页 |
| ·教师资格制度的概念 | 第22页 |
| ·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制化进程 | 第22-24页 |
| ·新课程改革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素养的要求 | 第24-28页 |
| ·教师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 | 第24-25页 |
| ·教师要具备综合能力 | 第25页 |
| ·教师要具备职业热情 | 第25-28页 |
| 第3章 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实施现状与问题 | 第28-34页 |
| ·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运行机制 | 第28-31页 |
| ·教师资格考试的对象范围 | 第28页 |
| ·教师资格考试的科目与形式 | 第28-29页 |
| ·教师资格考试的认定机构 | 第29-30页 |
| ·教师资格证书的认证程序 | 第30页 |
| ·教师资格证书的发放与管理 | 第30-31页 |
| ·教师资格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 ·学历层次普遍偏低 | 第31页 |
| ·教育实习不受重视 | 第31-32页 |
| ·教师资格证书未定期认证 | 第32页 |
| ·缺乏专业的教师培训和认定机构 | 第32-34页 |
| 第4章 国外教师资格制度的比较研究 | 第34-40页 |
| ·美国教师资格制度概述 | 第34-35页 |
| ·获得证书的途径 | 第34-35页 |
| ·教师资格考试系统 | 第35页 |
| ·证书的有效期 | 第35页 |
| ·德国教师资格制度概述 | 第35-36页 |
| ·大学阶段 | 第35-36页 |
| ·第一次国家考试 | 第36页 |
| ·实习阶段 | 第36页 |
| ·第二次国家考试 | 第36页 |
| ·日本教师资格制度概述 | 第36-38页 |
| ·教师资格认定机构 | 第37页 |
| ·教师资格认定条件 | 第37页 |
| ·教师资格的考试 | 第37页 |
| ·教师资格证书的更新 | 第37-38页 |
| ·美、德、日教师资格制度的启示 | 第38-40页 |
| ·制定高标准、统一的教师资格标准 | 第38页 |
| ·建立完善的教师资格认证机构 | 第38-39页 |
| ·实行完善的教育实践制度 | 第39页 |
| ·建立教师资格定期认证制度 | 第39-40页 |
| 第5章 重构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政策建议 | 第40-46页 |
| ·健全和完善我国教师资格制度法律法规体系 | 第40-41页 |
| ·完善教师资格考试标准 | 第41-42页 |
| ·适当提高学历标准 | 第41页 |
| ·建立科学的、严谨的考试系统 | 第41-42页 |
| ·改进教师资格管理制度 | 第42-44页 |
| ·废除教师资格终身制制度 | 第42-43页 |
| ·成立独立的认证机构 | 第43-44页 |
| ·创新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实习制度 | 第44-46页 |
| ·组织申请者参加教学活动 | 第44-45页 |
| ·鼓励申请者参与不同类型的教研活动 | 第45页 |
| ·注重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工作 | 第45-46页 |
| 结语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