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向无环图的京津冀经济关系实证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区域关系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变量因果关系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第15-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本文框架结构图 | 第16-18页 |
第2章 区域关系的相关经济理论与研究方法 | 第18-27页 |
·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理论 | 第18-22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18-19页 |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 第19-20页 |
·核心—外围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梯度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区域经济分工理论 | 第22页 |
·有向无环图(DAG)方法概述 | 第22-25页 |
·DAG 方法的提出 | 第22-23页 |
·DAG 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23-25页 |
·DAG 方法的应用 | 第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3章 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 第27-34页 |
·京津冀区域经济概况 | 第27页 |
·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33页 |
·京津冀区域整体实力弱 | 第28-29页 |
·京津冀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 | 第29-31页 |
·京津独立发展现象突出 | 第3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京津冀区域经济关系的 DAG 分析 | 第34-51页 |
·指标选取及实证过程说明 | 第34-36页 |
·指标选取 | 第34-35页 |
·实证过程说明 | 第35-36页 |
·VAR 建模 | 第36-41页 |
·单位根检验 | 第38页 |
·VAR 模型滞后阶数的选择 | 第38-39页 |
·Johansen 协整检验 | 第39-41页 |
·基于三个子区域的 DAG 分析 | 第41-45页 |
·扰动相关系数矩阵分析 | 第41-42页 |
·京津冀区域经济关系的 DAG 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作为对比长三角区域经济关系的 DAG 分析 | 第44-45页 |
·基于 DAG 的方差分解分析 | 第45-49页 |
·京津冀区域基于 DAG 的方差分解分析 | 第46-48页 |
·长三角区域基于 DAG 的方差分解分析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5章 基于多个子区域与分阶段的 DAG 分析 | 第51-65页 |
·基于四个子区域的 DAG 分析 | 第51-56页 |
·京津冀区域 DAG 分析 | 第54页 |
·长三角区域 DAG 分析 | 第54-56页 |
·基于 DAG 的方差分解分析 | 第56-59页 |
·京津冀区域基于 DAG 的方差分解分析 | 第56-57页 |
·长三角区域基于 DAG 的方差分解分析 | 第57-59页 |
·分时间阶段的 DAG 分析 | 第59-64页 |
·京津冀区域基于 DAG 的方差分解分析 | 第59-61页 |
·长三角区域基于 DAG 的方差分解分析 | 第61-63页 |
·多个子区域的 DAG 方差分解分析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 实证分析总结及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对策 | 第65-72页 |
·实证分析总结 | 第65-66页 |
·DAG 分析结论 | 第65页 |
·方差分解分析结论 | 第65-66页 |
·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66-67页 |
·京津冀区域整体合作理念淡薄 | 第66页 |
·京津冀行政区域壁垒明显 | 第66-67页 |
·京津冀区域极化现象严重 | 第67页 |
·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对策 | 第67-71页 |
·京津协同发展 | 第68页 |
·京津错位发展 | 第68-69页 |
·河北视角下的京津冀一体化思考 | 第69-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附录 1 原始数据 | 第76-81页 |
附录 2 检验结果 | 第81-83页 |
附录 3 实证分析结果 | 第83-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作者简介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