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7-8页 |
| 第2章 根本违约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8-15页 |
| ·根本违约的起源和发展 | 第8-11页 |
| ·根本违约制度的确立 | 第8-9页 |
| ·根本违约制度的发展 | 第9-11页 |
| ·根本违约的概念和类型 | 第11-15页 |
| ·根本违约的概念 | 第11-12页 |
| ·根本违约的类型及其认定 | 第12-15页 |
| 第3章 国外法中的根本违约制度 | 第15-19页 |
| ·美国法 | 第15-16页 |
| ·法国法 | 第16-17页 |
| ·德国法 | 第17页 |
| ·意大利法 | 第17-19页 |
| 第4章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的根本违约制度 | 第19-27页 |
| ·《公约》对根本违约的规定 | 第19-21页 |
| ·根本违约的概念 | 第19页 |
| ·根本违约的认定标准 | 第19-21页 |
| ·根本违约在贸易实务中的实际运用 | 第21-24页 |
| ·损害的确切含义 | 第21-22页 |
| ·受害方根据合同规定有权期待得到的东西 | 第22页 |
| ·关于“处于相同情况中的一个同等资格、通情达理的人” | 第22-23页 |
| ·“可预见性”标准确立的时间点 | 第23-24页 |
| ·根本违约的法律效果 | 第24-27页 |
| ·根本违约与合同的解除的关系 | 第24-25页 |
| ·根本违约与免责条款的适用 | 第25页 |
| ·根本违约与风险责任的转移 | 第25-27页 |
| 第5章 对完善我国合同法中根本违约制度的思考 | 第27-30页 |
| ·我国合同法中对根本违约制度的规定及对其的评价 | 第27-28页 |
| ·对完善我国合同法相关规定的若干建议 | 第28-30页 |
| ·在立法中直接引入根本违约的概念 | 第28-29页 |
| ·兼采主客观标准,增加“可预见性”要件 | 第29页 |
| ·进一步明确“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增加可操作的具体标准 | 第29-30页 |
| 第6章 结语 | 第30-31页 |
| 致谢 | 第3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