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史论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论文

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大学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绪论第12-24页
 一、 选题的动因与意义第12-14页
 二、 革命大学的概念及与其他类型教育机构的异同第14-17页
 三、 关于革命大学研究的现状第17-21页
 四、 主要研究方法第21-22页
 五、 创新点和难点第22-24页
第一章 革命大学的成立及其组织架构第24-64页
 第一节 干部队伍的基本情况第24-34页
  一、 干部数量紧缺第24-28页
  二、 干部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第28-31页
  三、 留用人员尚需改造第31-34页
 第二节 团结、改造知识分子,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第34-40页
 第三节 学校的创建第40-51页
  一、 大区级革命大学的创建第40-47页
  二、 省级革命大学的创建第47-51页
 第四节 学校成立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第51-56页
  一、 学校办学的各项困难第51-53页
  二、 开动脑筋、克服困难第53-56页
 第五节 革命大学的组织架构第56-64页
  一、 行政组织第57-60页
  二、 党群组织第60-64页
第二章 革命大学的招生及生源分析第64-95页
 第一节 学员的入学方式第64-69页
  一、 招训第64-66页
  二、 调训第66-69页
 第二节 报考、招生及注册报到工作第69-75页
  一、 考生报考情况第69-71页
  二、 招生录取情况第71-73页
  三、 报到注册工作第73-75页
 第三节 学员情况分析第75-91页
  一、 对考生结构的分析第75-81页
  二、 学员入学前后的思想状况和入学动机第81-91页
 第四节 招生后的审查工作第91-95页
第三章 革命大学的教学第95-164页
 第一节 教学原则与目标第95-98页
  一、 教学原则第96-97页
  二、 教学目标第97-98页
 第二节 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效果第98-116页
  一、 《改造学习》和《社会发展史》第98-103页
  二、 时事政策课第103-110页
  三、 其他政治理论课程第110-116页
 第三节 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第116-129页
  一、 授课形式第116-118页
  二、 讨论会:革大教学的重要环节第118-121页
  三、 思想总结第121-127页
  四、 考试测验第127-129页
 第四节 校方为促进政治理论教学采取的措施第129-141页
  一、 加强对教员的管理第129-131页
  二、 成立学习组第131页
  三、 开展控诉运动第131-138页
  四、 开展各种各样的竞赛第138-141页
 第五节 业务教学课程安排及其教学效果第141-148页
  一、 业务教学面临的困难与教学内容的设置第142-144页
  二、 “摸着石头过河”的教学探索第144-146页
  三、 业务教学取得的效果第146-148页
 第六节 组织师生参加各种政治运动第148-164页
  一、 组织学员参加土改运动第149-152页
  二、 组织学员参与抗美援朝运动第152-156页
  三、 革命大学的“三反”和“五反”运动第156-164页
第四章 毕业学员的分配第164-192页
 第一节 革大学员的分配原则第164-179页
  一、 坚决服从分配第168-176页
  二、 态度有所保留第176-179页
 第二节 毕业学员的分配去向第179-180页
 第三节 毕业学员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第180-189页
  一、 各部门对已毕业学员的支持和指导第181-183页
  二、 毕业学员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第183-189页
 第四节 分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189-192页
第五章 革命大学的停办及其历史地位第192-215页
 第一节 停办与转型的原因第192-197页
 第二节 革命大学的停办与转型第197-200页
 第三节 革命大学的历史地位第200-215页
  一、 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培养了大量干部和建设人才第201-203页
  二、 对改造学员的思想发挥了积极作用第203-210页
  三、 促进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起步与发展第210-211页
  四、 在对民主人士及旧社会上层分子的统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第211-215页
结束语第215-222页
参考文献第222-227页

论文共2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苏联重新斯大林化问题研究
下一篇:非婚同居的法律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