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

苏联重新斯大林化问题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导论第11-21页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第11-12页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8页
 三、 主要观点、创新点与难点第18-20页
 四、 论文研究方法第20-21页
第一章 赫鲁晓夫时期的去斯大林化第21-57页
 第一节 斯大林去世时严峻的社会现实:人心思变第21-28页
  一、 要求平反的呼声高涨第21-23页
  二、 民众对缺吃少穿的生活难以再容忍第23-25页
  三、 斯大林体制陷入危机第25-28页
 第二节 去斯大林化的初步实施第28-37页
  一、 平反与党政关系的初步调整第28-31页
  二、 改组内务部,健全法治第31-33页
  三、 “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被否定第33-34页
  四、 苏共二十大召开—重新评价斯大林的问题被提出第34-37页
 第三节 去斯大林化的继续深入第37-49页
  一、 思想界的活跃与新的理论探索第37-39页
  二、 农业体制改革与农业状况的改善第39-42页
  三、 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权力下放第42-44页
  四、 活跃苏维埃与吸引民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第44-46页
  五、 新党纲与新宪法草案的拟定第46-49页
 第四节 赫鲁晓夫去斯大林化的局限性第49-57页
  一、 平反工作不彻底直接影响去斯大林化进程第49-52页
  二、 未能突破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与模式第52-54页
  三、 未能正确认识苏联的历史地位,仍幻想埋葬资本主义第54-57页
第二章 勃列日涅夫的重新斯大林化进程第57-77页
 第一节 重新斯大林化的启动第57-64页
  一、 停止平反工作第57-59页
  二、 加强意识形态控制第59-61页
  三、 重新为斯大林恢复名誉第61-64页
 第二节 重新斯大林化步伐加快第64-70页
  一、 镇压“布拉格之春”第64-66页
  二、 批判市场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第66-68页
  三、 改组《新世界》杂志,驱逐索尔仁尼琴出境第68-70页
 第三节 重新斯大林化基本定型第70-77页
  一、 提出发达社会主义理论第70-72页
  二、 1977 年宪法的制定与通过第72-74页
  三、 出兵阿富汗第74-77页
第三章 勃列日涅夫强化斯大林体制的重要措施第77-96页
 第一节 加强对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的控制第77-84页
  一、 加强新闻检查第77-79页
  二、 镇压持不同政见者第79-82页
  三、 加强宣传攻势第82-84页
 第二节 停止政治民主化进程第84-90页
  一、 重用亲信,维护个人权威第85-87页
  二、 取消干部更新制,实行干部终身制第87-88页
  三、 公民权利虚无化现象更加严重第88-90页
 第三节 终止经济体制改革加强中央集权第90-96页
  一、 “新经济体制”改革不了了之第91-93页
  二、 部门管理和中央集权再次强化第93-96页
第四章 勃列日涅夫重新斯大林化的特点第96-106页
 第一节 统治方式的非暴力性第96-101页
  一、 对付领导层反对派以退休或外派方式第96-98页
  二、 对付大众反对派以判刑和精神疗法第98-101页
 第二节 实施过程的渐进性第101-106页
  一、 上台初期摇摆于左右之间第101-104页
  二、 权力稳固后走向倒退第104-106页
第五章 勃列日涅夫重新斯大林化的严重后果第106-129页
 第一节 政治体制更加僵化第106-112页
  一、 个人崇拜再度泛滥第106-108页
  二、 出现严重的老人政治,领导层失去活力第108-110页
  三、 特权阶层固化,权力私有化问题严重第110-112页
 第二节 失衡的经济使苏联由盛转衰第112-119页
  一、 经济结构更加失衡第112-115页
  二、 靠出卖原材料维持虚假繁荣第115-117页
  三、 苏联由盛转衰第117-119页
 第三节 民众的失望与不满日益加剧第119-129页
  一、 双面人现象:苏联社会的一大景观第120-122页
  二、 群体性骚乱事件增多第122-124页
  三、 社会维权组织出现第124-127页
  四、 社会弥漫失望情绪第127-129页
第六章 勃列日涅夫重新斯大林化的深层原因第129-147页
 第一节 勃列日涅夫个人的特殊作用第129-133页
  一、 勃列日涅夫乃平庸之辈第129-132页
  二、 勃列日涅夫重用的多是保守之徒第132-133页
 第二节 斯大林体制的根深蒂固性第133-141页
  一、 僵化的理论凝固了人们的思想第134-136页
  二、 庞大的行政机构追求自身的权益第136-140页
  三、 以军工综合体为代表的利益集团影响大第140-141页
 第三节 国家发展战略的制约第141-147页
  一、 取代资本主义的大目标导致苏联与外部世界的对抗第142-143页
  二、 军备优先的战略需要斯大林体制第143-147页
结语第147-151页
参考文献第151-156页
后记第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债权人撤销权在日本债权法修改中的讨论及其对我国立法的启示
下一篇: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大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