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序论 | 第8-12页 |
第一节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一 选题的目的 | 第8页 |
二 选题的理论意义 | 第8-9页 |
三 选题的实践价值 | 第9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第三节 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一 论文的基本内容 | 第11页 |
二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综述 | 第12-24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以前对于人与自然的探索 | 第12-16页 |
一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 ”思想 | 第12-14页 |
二 费尔巴哈“自然哲学”的自然思想 | 第14-16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观点 | 第16-20页 |
一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 第16-17页 |
二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第17-18页 |
三 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互相制约 | 第18页 |
四 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第18-19页 |
五 人与自然之间对立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 | 第19-20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特征 | 第20-24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出发点——实践 | 第20-21页 |
二 揭示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 第21-22页 |
三 指明了解决生态危机的正确方向——坚持制度变革、科技进步与以人为本相统一 | 第22-24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 第24-29页 |
第一节 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历史回顾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 | 第25-27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当今中国的指导意义 | 第27-29页 |
一 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方向 | 第27-28页 |
二 为我国探索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提供了理论依据 | 第28-29页 |
第四章 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道路 | 第29-46页 |
第一节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 第29-33页 |
一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含义 | 第29-30页 |
二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现实意义 | 第30-31页 |
三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 第31-33页 |
第二节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 第33-38页 |
一 环境友好型社会含义及特征 | 第33-34页 |
二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现实意义 | 第34-35页 |
三 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 第35-38页 |
第三节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38-46页 |
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 | 第38-41页 |
二 坚持科学发展、加快社会和谐 | 第41-46页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