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体化标识网络的多宿终端关键技术研究
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图目录 | 第13-15页 |
简略符号注释表 | 第15-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1页 |
·引言 | 第17-18页 |
·论文选题依据与背景 | 第18-22页 |
·总体介绍 | 第19页 |
·一体化标识网络 | 第19-20页 |
·普适服务体系 | 第20-22页 |
·相关技术介绍 | 第22-28页 |
·多宿技术介绍 | 第22-23页 |
·多宿的特点及功能 | 第23-24页 |
·多宿技术分类 | 第24-26页 |
·多宿终端关键技术 | 第26-28页 |
·论文主要贡献及创新 | 第28-29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9-31页 |
第2章 容错机制的研究与建模 | 第31-45页 |
·容错研究 | 第31-33页 |
·基于多宿终端的容错机制(MTB-FTS) | 第33-37页 |
·多宿终端的接入过程 | 第34-36页 |
·容错机制设计 | 第36-37页 |
·故障发生概率与可用路径分析 | 第37-39页 |
·性能分析与实验评估 | 第39-43页 |
·性能参数分析 | 第39-41页 |
·实验评估 | 第4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3章 动态负载分配机制的研究与分析 | 第45-57页 |
·负载分配研究 | 第45-46页 |
·数学模型和目标 | 第46-48页 |
·基本数学模型 | 第46-48页 |
·负载分配目标 | 第48页 |
·基于映射的动态负载分配机制(MB-DLAS) | 第48-52页 |
·映射机制 | 第48-50页 |
·动态分配 | 第50-52页 |
·性能评估 | 第52-55页 |
·实验模型 | 第52-53页 |
·实验结果 | 第53-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4章 负载均衡机制的研究与分析 | 第57-69页 |
·负载均衡研究 | 第57-59页 |
·流量分配与开销分析 | 第59-62页 |
·负载均衡机制(LBS) | 第62-66页 |
·基本设计 | 第62-65页 |
·均衡分配算法 | 第65-66页 |
·性能评估 | 第66-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动态链路管理算法的研究与分析 | 第69-81页 |
·链路管理研究 | 第69-70页 |
·动态链路管理算法(DLMA) | 第70-75页 |
·总体设计 | 第70-72页 |
·链路分配 | 第72-74页 |
·链路释放 | 第74-75页 |
·性能评估 | 第75-80页 |
·实验方法 | 第75-76页 |
·实验分析 | 第76-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6章 动态路径选择机制的研究与分析 | 第81-93页 |
·路径选择研究 | 第81-82页 |
·动态路径选择机制(DPSS) | 第82-86页 |
·基本思想 | 第82-83页 |
·路径容量和可用带宽估计 | 第83-85页 |
·路径选择 | 第85-86页 |
·终端的优化分布 | 第86-87页 |
·性能评估 | 第87-91页 |
·时延影响 | 第88-90页 |
·瓶颈链路影响 | 第90页 |
·优化接入分析 | 第90-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7章 结论 | 第93-97页 |
·全文总结 | 第93-95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5页 |
作者简历 | 第105-10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