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1 前言 | 第14-24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页 |
·城市滨水空间 | 第14页 |
·城市滨水空间特色 | 第14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4-16页 |
·滨水空间开发的紧迫性 | 第14-15页 |
·历史文化保护的迫切性 | 第15-16页 |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动态及存在问题 | 第16-22页 |
·滨水空间的客体研究 | 第16-19页 |
·滨水空间的主体研究 | 第19-20页 |
·评价体系 | 第19页 |
·评价方法 | 第19-20页 |
·评价模型 | 第20页 |
·青岛滨水空间开发建设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区域定位 | 第21页 |
·要素研究 | 第21页 |
·主体与方法 | 第21-22页 |
·本研究的定位及意义 | 第22-23页 |
·研究的技术框架 | 第23-24页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4-31页 |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调研时间 | 第24页 |
·调研地点 | 第24-25页 |
·调查方法 | 第25-27页 |
·文献调研法 | 第25页 |
·实地调研法 | 第25页 |
·问卷调研法 | 第25-26页 |
·语义差异法 | 第26页 |
·空间注记法 | 第26页 |
·认知地图法 | 第26-27页 |
·分析方法 | 第27-31页 |
·特尔菲法 | 第27-28页 |
·模糊数学法 | 第28-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87页 |
·青岛历史文化风貌区滨水空间格局形成及解析 | 第31-50页 |
·城市自然环境特征与历史沿革 | 第31-32页 |
·自然环境特征 | 第31页 |
·历史沿革 | 第31-32页 |
·滨水空间格局的历史演变 | 第32-39页 |
·滨水空间格局的萌芽期 | 第32-33页 |
·滨水空间格局的初步构建期 | 第33-35页 |
·滨水空间格局的拓展形成期 | 第35-36页 |
·滨水空间格局的失衡期 | 第36-37页 |
·滨水空间格局整合期 | 第37-39页 |
·青岛历史文化风貌区滨水空间 SWOT 分析 | 第39-50页 |
·优势(strengths)分析 | 第39-45页 |
·劣势(weaknesses)分析 | 第45-46页 |
·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 第46-49页 |
·挑战(Threats)分析 | 第49-50页 |
·滨水空间特色的倾向性研究 | 第50-55页 |
·样本分析 | 第50-51页 |
·宏观层面的认知 | 第51-52页 |
·中观层面的认知 | 第52-53页 |
·节点、地标 | 第52-53页 |
·路径、边界 | 第53页 |
·街区 | 第53页 |
·对分项要素的认知 | 第53-55页 |
·选择频率分析 | 第53-55页 |
·平均值分析 | 第55页 |
·滨水空间特色的可识别性研究 | 第55-59页 |
·频率分析 | 第55-58页 |
·点状要素分析 | 第56-57页 |
·线状要素频率分析 | 第57-58页 |
·面状要素频率分析 | 第58页 |
·认知地图分析 | 第58-59页 |
·意象叠合 | 第59页 |
·滨水空间特色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 | 第59-78页 |
·滨水空间特色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59-66页 |
·结构性要素的提出 | 第59-60页 |
·结构性要素的内容 | 第60-61页 |
·结构性要素解析 | 第61-65页 |
·建立滨水空间特色层次模型 | 第65-66页 |
·权重集计算 | 第66-68页 |
·评价体系的运用——青岛历史文化风貌区滨水空间特色评价 | 第68-78页 |
·青岛湾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68-70页 |
·汇泉湾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70-71页 |
·团岛湾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71-73页 |
·模糊综合评价横向比较 | 第73-78页 |
·结构性要素的特色塑造研究 | 第78-87页 |
·物质性塑造 | 第78-79页 |
·道路要素的塑造 | 第79-83页 |
·城市区段层面 | 第79-80页 |
·城市街区层面 | 第80-83页 |
·精神性塑造 | 第83-87页 |
4 讨论 | 第87-110页 |
·青岛历史文化风貌区滨水空间格局分析 | 第87页 |
·滨水空间特色的倾向性分析 | 第87-91页 |
·宏观层面的分析 | 第87-88页 |
·中观层面的分析 | 第88-89页 |
·节点、地标 | 第88页 |
·路径、边界 | 第88页 |
·街区 | 第88-89页 |
·对分项要素的分析 | 第89-91页 |
·滨水空间特色的可识别性分析 | 第91-93页 |
·频率分析 | 第91-92页 |
·认知地图分析 | 第92页 |
·意象叠合分析 | 第92-93页 |
·滨水空间特色评价体系及应用分析 | 第93-94页 |
·体系分析 | 第93-94页 |
·运用分析 | 第94页 |
·历史文化风貌区滨水空间特色的控制性研究 | 第94-110页 |
·建立控制体系的必要性 | 第94-95页 |
·控制体系的确立 | 第95-98页 |
·控制体系的目标和特点 | 第95-97页 |
·控制体系的层次 | 第97-98页 |
·控制体系的框架 | 第98页 |
·控制体系的具体要素分析 | 第98-106页 |
·滨水天际线 | 第98-100页 |
·滨水建筑界面 | 第100-102页 |
·滨水空间廊道 | 第102-106页 |
·青岛的总体特色控制框架 | 第106-110页 |
·定位 | 第106-107页 |
·具体建构 | 第107-110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3页 |
·结论 | 第110-111页 |
·创新点 | 第111-112页 |
·不足及展望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8页 |
附录 | 第118-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