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引言 | 第7-8页 |
| 临床研究 | 第8-15页 |
| 1 病例来源 | 第8页 |
| 2 诊断标准 | 第8-9页 |
| ·西医的诊断标准 | 第8页 |
| ·中医的诊断标准 | 第8-9页 |
| 3 病例选择标准 | 第9-10页 |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9页 |
| ·病例排除标准 | 第9页 |
| ·病例的脱落标准 | 第9-10页 |
| 4 临床研究资料 | 第10页 |
| ·一般资料 | 第10页 |
| ·两组病例的年龄分布和性别例数对比 | 第10页 |
| ·治疗前两组病例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能力积分对比 | 第10页 |
| ·治疗前两组病例的中医气虚血瘀证候积分对比 | 第10页 |
| 5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 ·治疗方法 | 第10-11页 |
| ·观察指标 | 第11-12页 |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2页 |
| ·安全性评价的标准 | 第12页 |
| ·统计方法 | 第12页 |
| 6 治疗结果 | 第12-15页 |
| ·治疗后两组病例临床总有效率对比 | 第12-13页 |
| ·两组病例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对比 | 第13页 |
| ·两组病例的日常生活能力积分对比 | 第13页 |
| ·两组病例的中医气虚血瘀证积分对比 | 第13页 |
| ·治疗前后两组病例的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比 | 第13-14页 |
| ·治疗前后患者的纤维蛋白原(FG)水平对比 | 第14页 |
| ·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比 | 第14页 |
| ·毒副反应观察 | 第14-15页 |
| 讨论 | 第15-23页 |
| 1 中医学上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 第15-18页 |
| ·历史沿革 | 第15页 |
| ·病因病机 | 第15-18页 |
| 2 西医学上关于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 第18-21页 |
| ·缺血性中风的病因认识 | 第18页 |
| ·对于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的认识 | 第18-19页 |
| ·缺血性中风和超敏 C 反应蛋白 | 第19-20页 |
| ·缺血性中风和纤维蛋白原 | 第20页 |
| ·缺血性中风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 第20-21页 |
| 3 益气活血通络方的立法和组方依据 | 第21-22页 |
| ·治则探讨 | 第21页 |
| ·方义分析 | 第21-22页 |
| 4 临床疗效分析 | 第22-23页 |
| ·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 第22页 |
| ·调节患者超敏 C 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以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 | 第22-23页 |
| 结语 | 第23-24页 |
| 参考文献 | 第24-27页 |
| 综述 | 第27-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35页 |
| 附录 | 第35-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
| 详细摘要 | 第42-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