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细菌对赭曲霉毒素A的脱毒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8页
   ·赭曲霉毒素A的结构与理化性质第12-13页
   ·赭曲霉毒素A的来源第13页
   ·赭曲霉毒素A的吸收与代谢第13-14页
   ·赭曲霉毒素A的毒性及作用机理第14-17页
     ·肾脏及肝脏毒性第15页
     ·致畸及致癌性第15-16页
     ·免疫毒性第16页
     ·对其他器官的毒性第16-17页
     ·OTA的毒性机理第17页
   ·赭曲霉毒素A的限量标准第17-19页
   ·赭曲霉毒素A的分析方法第19-23页
     ·提取与净化第19-20页
     ·检测方法第20-23页
     ·检测结果的确证第23页
   ·赭曲霉毒素A的脱毒方法第23-26页
     ·化学脱毒方法第23-24页
     ·物理脱毒方法第24-25页
     ·生物脱毒方法第25-26页
   ·本章小结第26-28页
第二章 OTA脱毒菌株的筛选及鉴定第28-43页
   ·引言第28页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8-35页
     ·实验仪器第28-29页
     ·实验试剂第29-30页
     ·培养基、溶液及其配制第30-31页
     ·菌株第31-32页
     ·HPLC检测OTA第32页
     ·OTA标准曲线的制作第32页
     ·菌株的OTA脱毒能力实验第32-33页
     ·菌株的分类学鉴定第33-35页
   ·结果与分析第35-41页
     ·OTA的标准曲线第35-36页
     ·具有OTA脱毒能力菌株的筛选第36-37页
     ·16S rDNA测序结果及序列分析第37-41页
   ·讨论第41-42页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 不同菌株脱毒能力的比较以及脱毒机理的研究第43-56页
   ·引言第43页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43-47页
     ·实验仪器第43-44页
     ·实验试剂第44页
     ·培养基、溶液及其配制第44-45页
     ·菌株第45页
     ·菌液浓度与OD600 值关系曲线的制作第45页
     ·不同菌株待测菌液的制备第45-46页
     ·不同菌株OTA脱毒能力的比较第46页
     ·活菌和高温灭活菌脱毒能力的比较第46-47页
     ·OTA降解酶的胞内、胞外定位第47页
   ·结果与分析第47-53页
     ·菌液浓度与OD600 值的关系曲线第47-49页
     ·不同菌株OTA脱毒能力的比较第49-50页
     ·各菌株脱毒方式的研究第50-51页
     ·OTA生物降解的产物分析第51-52页
     ·OTA降解酶的胞内、胞外定位第52-53页
   ·讨论第53-54页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四章 不同菌株脱毒特性的研究第56-71页
   ·引言第56页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56-61页
     ·实验仪器第56-57页
     ·实验试剂第57页
     ·培养基、溶液及其配制第57-58页
     ·菌株第58页
     ·不同菌株待测菌液的制备第58-59页
     ·不同菌株降解OTA的时间曲线第59页
     ·菌液浓度对脱毒能力的影响第59页
     ·温度对脱毒能力的影响第59-60页
     ·pH值对脱毒能力的影响第60页
     ·酶抑制剂与金属离子螯合剂对脱毒能力的影响第60-61页
   ·结果与分析第61-68页
     ·不同菌株降解OTA的时间进程第61-62页
     ·菌液浓度对脱毒能力的影响第62-64页
     ·温度对脱毒能力的影响第64-65页
     ·pH值对脱毒能力的影响第65-67页
     ·酶抑制剂与金属离子螯合剂对脱毒能力的影响第67-68页
   ·讨论第68-69页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82页
缩略词表第82-83页
致谢第83-84页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第84-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南海海绵Astrosclera willeyana共附生微生物与功能基因的多样性与空间分布
下一篇:华蘅芳《学算笔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