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4页 |
| 第1章 互联网的网络生存性 | 第14-39页 |
| ·引言 | 第14-17页 |
| ·生存性机制的衡量指标 | 第14-15页 |
| ·生存性机制的分类 | 第15-17页 |
| ·传送层网络生存性 | 第17-24页 |
| ·SDH/SONET网络的生存性 | 第17-19页 |
| ·光网络的生存性 | 第19-24页 |
| ·IP层网络生存性 | 第24-31页 |
| ·纯IP网的网络生存性 | 第25-29页 |
| ·MPLS网络的生存性 | 第29-31页 |
| ·多层网络生存性 | 第31-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9页 |
| 第2章 动态提升IP网络生存性的方法 | 第39-49页 |
| ·Valiant负载均衡方法 | 第39-44页 |
| ·VLB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40-42页 |
| ·VLB方法的部署问题 | 第42-44页 |
| ·IP快速重路由(FRR)方法 | 第44-45页 |
| ·公路网中的"指南针" | 第45-47页 |
| ·小结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 第3章 基于"下一跳代价递减"的IP快速重路由方法 | 第49-69页 |
| ·基于无环路替代(LFA)的IP快速重路由方法 | 第49-52页 |
| ·基于"下一跳代价递减"的IP快速重路由方法 | 第52-59页 |
| ·"严格代价递减"和"下一跳代价递减"准则 | 第52-57页 |
| ·定理3.2的另一种证明方法 | 第57-58页 |
| ·定理3.1、3.2同时使用时避免路由环路的分析 | 第58-59页 |
| ·统一的"最短径转发"和"下一跳代价递减"备选接口的算法 | 第59-62页 |
| ·Dijkstra最短径算法 | 第60页 |
| ·统一的最短径和NHCD备选接口算法 | 第60-62页 |
| ·讨论 | 第62-66页 |
| ·几个判断准则的简明分析 | 第62-64页 |
| ·代价递减准则和LFA方法无环路原理比较 | 第64-65页 |
| ·一个更宽松的无环路判断准则 | 第65-66页 |
| ·小结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69页 |
| 第4章 仿真和性能分析 | 第69-77页 |
| ·基于"下一跳代价递减"准则的性能仿真 | 第69-73页 |
| ·与RFC5286协议LFA方法的性能仿真和比较 | 第73-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7页 |
| 第5章 统一流量疏导和路由恢复的备选接口协议 | 第77-93页 |
| ·备选接口协议 | 第77-79页 |
| ·备选接口协议(AIP)方法概述 | 第77-78页 |
| ·AIP方法示例 | 第78-79页 |
| ·AIP方法框架 | 第79-80页 |
| ·备选接口的选择 | 第80-85页 |
| ·备选接口的类型 | 第81-82页 |
| ·生成备选接口表 | 第82-83页 |
| ·备选接口的计算 | 第83-85页 |
| ·选择被偏射的流量和备选接口 | 第85-87页 |
| ·选择被偏射的流量 | 第86-87页 |
| ·选择被偏射的备选接口 | 第87页 |
| ·无环路判定准则的应用建议 | 第87-89页 |
| ·讨论 | 第89-91页 |
| ·AIP协议的部署问题 | 第89-90页 |
|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90-91页 |
| ·小结 | 第91-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3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3-96页 |
| 缩略语表 | 第96-98页 |
| 致谢 | 第98-100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情况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