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1页 |
·桥梁设计方法的演变 | 第11页 |
·CAD技术概况 | 第11-14页 |
·桥梁CAD技术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第14-18页 |
·国外情况 | 第15-16页 |
·国内情况 | 第16-18页 |
·现有桥梁CAD软件分析与发展趋势 | 第18-21页 |
·桥梁建模技术研究现状 | 第21-27页 |
·基于数据驱动范式的桥梁建模技术 | 第22-25页 |
·基于图形驱动范式的桥梁建模技术 | 第25-27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27-31页 |
第二章 面向对象的方法学基础 | 第31-43页 |
·面向对象方法的由来与发展 | 第31-32页 |
·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 第32-33页 |
·面向对象的方法学 | 第33-35页 |
·面向对象分析建模 | 第35-37页 |
·建模范型 | 第37-38页 |
·面向对象方法学在桥梁设计建模中的应用 | 第38-43页 |
第三章 功能图形对象的概念与特征分析 | 第43-57页 |
·特征线数据模型 | 第43-45页 |
·特征线的数据结构 | 第43-44页 |
·基于特征线的运算 | 第44-45页 |
·特征线数组 | 第45-49页 |
·特征线数组模型 | 第45-47页 |
·基于特征线数组的运算 | 第47-48页 |
·特征线数组集 | 第48-49页 |
·功能图形对象FGO(Function Graphic Object) | 第49-56页 |
·功能图形对象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 第49-51页 |
·功能图形对象的规范设计模式 | 第51-54页 |
·功能图形对象的多态显示 | 第54-55页 |
·功能图形对象的独立性机制 | 第55-56页 |
·功能图形对象的参数创建 | 第56页 |
·功能图形对象的粒度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基于功能图形对象的工程设计建模方法研究 | 第57-77页 |
·功能图形对象的关系模型 | 第57-68页 |
·协同合作关系的概念 | 第57-59页 |
·协同合作关系模型的描述方法 | 第59-63页 |
·协同合作关系类型 | 第63-68页 |
·基于功能图形对象的建模方法 | 第68-74页 |
·工程设计问题求解方法分析 | 第68-69页 |
·工程设计对象模型 | 第69-71页 |
·工程设计对象模型的建模信息最小化原则 | 第71-73页 |
·工程设计动态模型 | 第73-74页 |
·基于功能图形对象工程设计方法的数学意义 | 第74页 |
·基于功能图形对象的工程数据模型 | 第74-77页 |
第五章 基于功能图形对象的图形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 第77-89页 |
·面向功能图形对象的图形系统的研究意义 | 第77-78页 |
·面向功能图形对象的图形系统的基本要求 | 第78-80页 |
·面向功能图形对象的图形系统的实现原理 | 第80-86页 |
·系统开发平台的选择 | 第80-81页 |
·系统界面设计 | 第81页 |
·系统对象模型 | 第81-86页 |
·功能图形对象的捕捉方法 | 第86页 |
·功能图形对象的快速更新方法 | 第86-87页 |
·功能图形对象的开发方法 | 第87-88页 |
·与AutoCAD集成方法 | 第88-89页 |
第六章 基于功能图形对象的桥梁设计模型 | 第89-115页 |
·统一的桥梁对象模型 | 第89-90页 |
·基于功能图形对象的桥梁结构分析建模方法 | 第90-100页 |
·图形驱动式桥梁结构分析方法 | 第91-92页 |
·图形驱动式桥梁结构分析对象模型 | 第92-98页 |
·图形驱动式个性化桥梁结构分析方法示例 | 第98-100页 |
·基于功能图形对象的桥梁详细设计建模 | 第100-103页 |
·桥梁详细设计方法现状 | 第101-102页 |
·桥梁详细设计的基本特征 | 第102-103页 |
·桥梁详细设计对象模型 | 第103-115页 |
·基本思路 | 第103-104页 |
·设计意图的描述和表达 | 第104-107页 |
·图形驱动桥梁详细设计方法分类 | 第107-108页 |
·高性能的桥梁详细设计方法 | 第108-114页 |
·图形驱动式桥梁详细设计方法优点 | 第114-115页 |
第七章 变截面悬臂施工连续梁桥个性化设计方法与实现 | 第115-125页 |
·变截面悬臂施工连续梁桥的上部结构设计特征分析 | 第115-116页 |
·图形驱动式变截面连续梁详细设计方法建模 | 第116-121页 |
·图形驱动式变截面连续梁详细设计特点 | 第121页 |
·系统实现 | 第121-125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5-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8页 |
致谢 | 第138-139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