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基于超节点的P2P网络模型 | 第10-11页 |
·课题背景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自我推荐方式 | 第12-13页 |
·中心服务器选择方式 | 第13-14页 |
·聚集评估选择方式 | 第14-15页 |
·其他方式 | 第15-16页 |
·基于超节点的P2P网络构建维护与管理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16-18页 |
第2章 P2P网络中超节点的选择 | 第18-37页 |
·引言 | 第18-19页 |
·节点性能评价机制 | 第19-21页 |
·标识节点性能互异性的因素 | 第19-20页 |
·节点性能评价规则的设定 | 第20-21页 |
·Gossip算法 | 第21-23页 |
·超节点选择算法 | 第23-27页 |
·算法思想 | 第23页 |
·超节点选择算法描述 | 第23-26页 |
·超节点选择算法分析 | 第26-27页 |
·改进后的超节点选择算法 | 第27-32页 |
·算法思想 | 第27-28页 |
·改进后的超节点选择算法描述 | 第28-32页 |
·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32-35页 |
·仿真实验环境的设定 | 第33页 |
·实验内容与数据分析 | 第33-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3章 P2P网络中超节点的最佳数目 | 第37-44页 |
·引言 | 第37-38页 |
·聚簇规模与通信消耗分析 | 第38-40页 |
·实验环境 | 第38-39页 |
·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最佳超节点数目计算 | 第40-43页 |
·计算最佳超节点数目的算法 | 第40-41页 |
·算法的正确性分析 | 第41-42页 |
·实验与数据分析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基于超节点的P2P网络的构建维护与管理 | 第44-62页 |
·引言 | 第44页 |
·基于超节点结构的P2P网络的构建 | 第44-50页 |
·概念说明 | 第44-45页 |
·问题分析 | 第45-47页 |
·聚簇的形成策略 | 第47-50页 |
·超节点间的互联方式 | 第50页 |
·基于超节点结构的P2P网络的维护 | 第50-59页 |
·社区形成机制 | 第51-56页 |
·节点角色调整机制 | 第56-57页 |
·超节点负载计算 | 第57页 |
·社区的维护 | 第57-59页 |
·基于超节点结构的P2P网络的管理 | 第59-61页 |
·节点登入 | 第59-60页 |
·节点登出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基于超节点的P2P网络的稳定性 | 第62-69页 |
·引言 | 第62-63页 |
·虚拟超节点 | 第63-64页 |
·虚拟超节点的建立和维护 | 第64-66页 |
·虚拟超节点冗余度的确定 | 第66页 |
·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66-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