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 ·聚合物分离膜概述 | 第9-14页 |
| ·膜分离技术 | 第9-10页 |
| ·膜材料 | 第10-13页 |
| ·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制备聚合物膜 | 第13-14页 |
| ·聚偏氟乙烯(PVDF)膜的亲水改性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 ·PVDF膜概述 | 第14-15页 |
| ·一步法制备亲水性PVDF膜 | 第15-17页 |
| ·两步法制备亲水性PVDF膜 | 第17-19页 |
| ·聚醚砜(PES)膜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 ·PES膜概述 | 第19-20页 |
| ·PES膜的改性 | 第20-23页 |
| 第二章 课题提出 | 第23-26页 |
| ·引言 | 第23页 |
|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23-25页 |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对PVDF膜的共混改性 | 第25页 |
| ·PES多孔膜的共混改性 | 第25页 |
| ·电晕诱导接枝改性PVDF膜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26-33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26-27页 |
|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 ·PVDF/FSO共混膜的制备 | 第27-28页 |
| ·溶剂挥发法制备共混致密膜 | 第27-28页 |
| ·浸没沉淀法制备共混微孔膜 | 第28页 |
| ·PES/Ep1、PES/Ep2、PES/SPES共混微孔膜的制备 | 第28-29页 |
| ·PVDF膜的电晕处理及表面接枝聚合 | 第29-30页 |
| ·膜的表征 | 第30-33页 |
| ·SEM表征 | 第30页 |
| ·FT-IR/ATR和XPS表征 | 第30-31页 |
| ·拉伸力学实验 | 第31页 |
| ·表面水接触角 | 第31页 |
| ·水通量 | 第31-32页 |
| ·蛋白质吸附 | 第32-33页 |
| 第四章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对PVDF膜的共混改性 | 第33-48页 |
| ·引言 | 第33-34页 |
| ·PVDF/FSO共混膜的表面组成分析 | 第34-36页 |
| ·PVDF/FSO共混膜表面及断面形貌 | 第36-39页 |
| ·亲水改性剂FSO含量的影响 | 第36-38页 |
| ·成膜条件的影响 | 第38-39页 |
| ·PVDF/FSO共混膜亲水性 | 第39-42页 |
| ·共混配比的影响 | 第39-41页 |
| ·成膜条件的影响 | 第41-42页 |
| ·PVDF/FSO共混膜水通量及抗污染性 | 第42-43页 |
| ·PVDF/FSO共混膜性能的稳定性 | 第43-45页 |
| ·FSO表面涂覆与共混PVDF膜的改性效果比较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第五章 PES微孔膜的共混改性 | 第48-55页 |
| ·引言 | 第48页 |
| ·PES/Ep1共混膜表面及断面形貌 | 第48-50页 |
| ·PES/Ep1共混膜亲水性及水通量 | 第50-52页 |
| ·共混配比的影响 | 第50-51页 |
| ·添加剂的影响 | 第51-52页 |
| ·成膜条件的影响 | 第52页 |
| ·共混膜亲水的稳定性 | 第52-53页 |
| ·Ep1、Ep2、SPES对PES微孔膜的改性效果比较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六章 电晕诱导接枝改性PVDF膜 | 第55-66页 |
| ·引言 | 第55-56页 |
| ·PVDF致密膜的电晕诱导接枝AAc改性 | 第56-58页 |
| ·电晕处理时间对膜接枝量和亲水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 ·接枝聚合条件对膜接枝量和亲水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 ·PVDF微孔膜的电晕诱导接枝AAc改性 | 第58-63页 |
| ·电晕处理对膜机械性能的影响 | 第58-59页 |
| ·电晕诱导接枝对膜形貌的影响 | 第59-60页 |
| ·接枝改性膜的表面组成分析 | 第60-62页 |
| ·接枝改性膜的亲水性及改性稳定性 | 第62-63页 |
| ·电晕诱导接枝NVP和AAc的改性效果比较 | 第63-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特色 | 第66-68页 |
| ·主要结论 | 第66页 |
| ·特色与创新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