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1. 导论 | 第15-27页 |
·研究背景 | 第15-21页 |
·国际背景 | 第16-18页 |
·国内背景 | 第18-20页 |
·学术研究背景 | 第20-21页 |
·研究对象、方法与数据 | 第21-22页 |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研究数据 | 第21-22页 |
·研究目标及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研究目标 | 第22页 |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3-24页 |
·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 第24-25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25-27页 |
2.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性的基础理论研究 | 第27-43页 |
·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 第27-28页 |
·信贷资产安全性的界定与分类 | 第28-30页 |
·信贷资产安全性的界定 | 第28-29页 |
·信贷资产安全性的分类 | 第29-30页 |
·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0-4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31-38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8-42页 |
·分析与评述 | 第42-43页 |
3. 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性的共性因素分析 | 第43-51页 |
·商业银行体系的主体缺陷 | 第43-45页 |
·信贷市场参与主体的有限理性 | 第43-44页 |
·商业银行体系的“内部人控制” | 第44-45页 |
·商业银行的高财务杠杆效应 | 第45页 |
·商业银行体系的客体缺陷 | 第45-47页 |
·商业银行产品的虚拟性 | 第45-46页 |
·商业银行信贷合约的不完全性 | 第46-47页 |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交易执行的不确定性 | 第47页 |
·信息不对称 | 第47-49页 |
·商业银行和借款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第47-48页 |
·商业银行行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第48-49页 |
·金融制度的内在不稳定性 | 第49-50页 |
·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 | 第50-51页 |
4.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性管理历史变迁及现状分析 | 第51-67页 |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性管理的历史变迁 | 第51-55页 |
·“统收统支”阶段(1953年—1980年) | 第51-52页 |
·信贷资产规模控制阶段(1980—1996年) | 第52-54页 |
·信贷质量和风险管理控制阶段(1996年以后) | 第54-55页 |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性现状分析 | 第55-67页 |
·信贷资产质量较差 | 第56-59页 |
·信贷资产盈利能力低下 | 第59-63页 |
·信贷资产期限结构失衡 | 第63-64页 |
·信贷资产损失承受能力薄弱 | 第64-66页 |
·信贷资产管控能力低下 | 第66-67页 |
5. 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性的特殊因素分析 | 第67-140页 |
·借款企业行为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性 | 第67-104页 |
·企业产权制度 | 第67-71页 |
·企业公司治理结构 | 第71-82页 |
·企业融资机制 | 第82-91页 |
·企业投资行为 | 第91-98页 |
·企业利润分配行为 | 第98-101页 |
·企业或有负债 | 第101-104页 |
·商业银行行为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性 | 第104-128页 |
·商业银行产权制度 | 第104-108页 |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 第108-119页 |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 | 第119-127页 |
·商业银行之间的过度竞争 | 第127-128页 |
·政府行为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性 | 第128-135页 |
·政府行政干预 | 第129-133页 |
·政府对商业银行的负债行为 | 第133-134页 |
·政府的“隐性担保” | 第134-135页 |
·社会信用环境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性 | 第135-140页 |
·社会信用制度 | 第135-136页 |
·企业失信行为 | 第136-138页 |
·社会中介机构失信行为 | 第138-140页 |
6. 信息不对称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性分析 | 第140-151页 |
·外部信息不对称 | 第141-147页 |
·商业银行与借款企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 | 第141-143页 |
·商业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信息的不对称 | 第143-146页 |
·商业银行与中介评审机构之间信息的不对称 | 第146-147页 |
·内部信息不对称 | 第147-151页 |
·商业银行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 | 第147-148页 |
·商业银行内部上下级机构之间信息的不对称 | 第148-150页 |
·同一级机构中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 第150-151页 |
7.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性判别与预警模型的实证研究 | 第151-170页 |
·国外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性判别与预警模型介绍与评析 | 第151-156页 |
·传统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 第151-152页 |
·现代商业银行主要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 第152-156页 |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性判别模型的实证研究 | 第156-170页 |
·必要性分析 | 第156页 |
·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 | 第156-158页 |
·模型样本的选择及数据来源 | 第158页 |
·解释变量的选择 | 第158-160页 |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性判别模型的构建 | 第160-168页 |
·主要研究结论及存在的局限性 | 第168-170页 |
8.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性管理和控制的对策研究 | 第170-194页 |
·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银企关系 | 第170-174页 |
·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股权间有效的约束与制衡机制 | 第170-172页 |
·健全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第172-173页 |
·培育和健全外部公司治理环境 | 第173-174页 |
·强化商业银行内控执行机制 | 第174-181页 |
·完善商业银行逐级信贷授权制度 | 第174-175页 |
·再造和优化商业银行信贷审批与风险管理业务流程 | 第175-178页 |
·健全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检查与稽核制度 | 第178-179页 |
·完善商业银行对贷款客户的统一授信制度 | 第179页 |
·完善商业银行的激励与责任追究制度 | 第179-180页 |
·完善商业银行内部信贷风险评级制度 | 第180-181页 |
·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安全的电子化控制手段 | 第181页 |
·优化企业融资模式 | 第181-182页 |
·有效缓解和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 | 第182-187页 |
·转变政府职能 | 第187页 |
·加强社会信用环境体系建设 | 第187-189页 |
·加强公开信息披露 | 第189-190页 |
·提高银行监管有效性 | 第190-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194-206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206-208页 |
致谢 | 第2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