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社会教育论文--乡土教育论文

乡村教育中的文化使命--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研究

引言第1-8页
第一章 “改造旧文化,创造新文化”第8-18页
 一、 “中国的失败在于文化的失败”第8-11页
 二、 救国道路的选择:乡村建设第11-14页
 三、 “教育即乡村建设”第14-18页
第二章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一)第18-29页
 一、 乡村教育运动的历史简介第18-21页
 二、 以生命为本体,以社会为本位第21-24页
  1 以生命为本体:“教育就是帮助人创造”第22-24页
  2 以社会为本位:教育的终极指向乃是社会大生命的和谐第24页
 三、 《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草案》第24-29页
第三章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二)第29-47页
 四、 邹平的村学与乡学(一)第29-34页
  1 乡学村学的教育目的:推动社会、组织乡村第31-32页
  2 乡约之补充改造第32-34页
 五、 邹平的乡学村学(二)第34-38页
  1 乡学村学的构成第34-35页
  2 乡学村学的工作第35-37页
  3 教学原则第37-38页
 六、 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特点第38-43页
  1 从政教合一到礼乐教育第38-40页
  2 注重人生行谊教育,强调民族精神第40-41页
  3 “知识分子与乡村居民打并一起”第41-43页
 七、 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悖论第43-47页
  1 与教育现代化趋势相悖第43-45页
  2 梁漱溟教育思想的内部矛盾第45-47页
第四章 一些比较第47-57页
 一、 陶行知和梁漱溟的乡村教育之比较第48-52页
  1 教育目的:“教导乡下阿斗做中华民国的主人”第48-49页
  2 教育组织形式:“社会即学校”第49-50页
  3 教育模式:“生活教育”第50-51页
  4 碰撞与交流第51-52页
 二、 晏阳初与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之比较第52-57页
  1 教育目的:培养“有文化的中国新农民”第52页
  2 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第52-54页
  3 要“化农民”,必先“农民化”第54页
  4 比较第54-57页
第五章 反思与借鉴--农村教育与农村现代化第57-63页
 一、 “移植”还是“内生”第57-59页
 二、 构建农村教育新体系第59-63页
参考文献举要第63-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当代行政法治与行政程序法典化
下一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两种英译本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