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靖州花苗服饰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绪论 | 第12-39页 |
第一节 缘起及意义 | 第12-15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5-28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26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第三节 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 | 第28-33页 |
一、相关理论 | 第28-3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第四节 考察范围与调研内容 | 第33-35页 |
一、考察范围 | 第33页 |
二、调研内容 | 第33-35页 |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第35-36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35页 |
结构安排 | 第35-36页 |
第六节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36-39页 |
一、主要创新点 | 第36-37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37-39页 |
第一章 靖州花苗概述 | 第39-65页 |
第一节 靖州苗族之历史渊源与花苗称谓之基本界定 | 第39-44页 |
一、靖州苗族之历史渊源 | 第39-43页 |
二、花苗称谓之基本界定 | 第43-44页 |
第二节 靖州花苗的生活环境与发展现状 | 第44-53页 |
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 第44-46页 |
二、自成一体的山居生活 | 第46-52页 |
三、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 | 第52-53页 |
第三节 靖州花苗的民俗形态与特征 | 第53-65页 |
一、丰富的稻作饮食风俗 | 第54-57页 |
二、生活趣味的农事风俗 | 第57-60页 |
三、单纯的宗祖信仰习俗 | 第60-62页 |
四、载歌载舞的娱乐习俗 | 第62-65页 |
第二章 靖州花苗服饰的传统服制特征及承载空间 | 第65-105页 |
第一节 靖州花苗服制的源流概述 | 第65-70页 |
第二节 融入时代特征的传统服制 | 第70-89页 |
一、男子传统服制 | 第70-75页 |
二、女子传统服制 | 第75-83页 |
三、儿童传统服制 | 第83-89页 |
第三节 体现靖州花苗服饰传统特征的物性装饰 | 第89-94页 |
一、无处不在织锦花带 | 第89-90页 |
二、留住传统的银质装饰 | 第90-94页 |
第四节 靖州花苗服饰传统的承载空间 | 第94-105页 |
一、民俗节日 | 第94-95页 |
二、生产技术 | 第95-102页 |
三、民族心理 | 第102-105页 |
第三章 靖州花苗服饰传统文化与审美情趣 | 第105-127页 |
第一节 靖州花苗服饰传统文化内涵 | 第105-116页 |
一、追随祖先的传统宗祖文化 | 第106-107页 |
二、崇尚自然生命的服饰图案 | 第107-110页 |
三、山居农耕文化的生活体现 | 第110-112页 |
四、多姿多彩的服俗文化 | 第112-114页 |
五、头服文化表达的身份辨识 | 第114-116页 |
第二节 靖州花苗服饰审美文化的形成 | 第116-120页 |
一、信仰影响下的抽象审美思维 | 第116-117页 |
二、自然环境下的悦己审美意识 | 第117-118页 |
三、小农经济影响下的朴素审美 | 第118-119页 |
四、歌舞文化推动的审美趣味 | 第119-120页 |
第三节 靖州花苗服饰审美情趣的表现 | 第120-127页 |
一、服饰色彩昭示的外显审美 | 第120-121页 |
二、服饰图案显露的取象审美 | 第121-124页 |
三、服装饰物体现的主次审美 | 第124-125页 |
四、服饰形制暗含的实用审美 | 第125-127页 |
第四章 靖州花苗服饰与周边民族的比较 | 第127-146页 |
第一节 与县内青衣苗服饰比较 | 第129-132页 |
一、服饰文化的相近表现 | 第129-130页 |
二、服饰要素的具体比较 | 第130-132页 |
第二节 与毗邻侗族服饰文化之融合 | 第132-140页 |
一、相似的生活环境 | 第133-135页 |
二、服饰审美及形制比较 | 第135-140页 |
第三节 与贵州邻近苗族服饰文化之互换 | 第140-143页 |
一、同根相连的迁徙文化 | 第140-141页 |
二、审美文化的互换交流 | 第141-142页 |
三、女子盛装的元素比较 | 第142-143页 |
第四节 与汉族服饰审美之趋同 | 第143-146页 |
第五章 靖州花苗服饰传统的变迁及动因 | 第146-158页 |
第一节 物性形态的变迁表现 | 第146-151页 |
一、服装形制适合表演穿着 | 第146-148页 |
二、面料材质选择成品原料 | 第148-149页 |
三、制作的传统工艺在衰落 | 第149-150页 |
四、逐渐统一的装饰图案 | 第150-151页 |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变迁表现 | 第151-155页 |
一、式微的工艺追求 | 第151-152页 |
二、淡化的原始信仰 | 第152-153页 |
三、松懈的宗祖情感 | 第153-154页 |
四、减弱的支系认同感 | 第154-155页 |
第三节 现代转型的变迁动因 | 第155-158页 |
一、社会情境带来的外部促因 | 第155-156页 |
二、花苗族人主观意志是服饰传统转型的直接动力 | 第156-158页 |
第六章 靖州花苗服饰文化传承中的机遇与挑战 | 第158-176页 |
第一节 靖州花苗服饰传承的发展机遇 | 第158-166页 |
一、服饰文化传承的时代契机 | 第158-161页 |
二、当地政府以及族人内部的文化自觉 | 第161-165页 |
三、民族旅游项目的积极探索 | 第165-166页 |
第二节 靖州花苗服饰传承面临的挑战 | 第166-173页 |
一、花苗服饰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取向 | 第166-168页 |
二、传统审美与现代文化的适应关系 | 第168-171页 |
三、传统工艺在市场经济中的重现之道 | 第171-173页 |
第三节 靖州花苗服饰面临的开发担忧 | 第173-176页 |
结论 | 第176-180页 |
参考文献 | 第180-18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88-189页 |
附录 | 第189-209页 |
后记 | 第209-2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