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

AtPPR2基因在拟南芥配子体和胚胎发育中的功能分析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2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页
   ·拟南芥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第13-14页
     ·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小孢子第13页
     ·小孢子发育为成熟花粉粒第13-14页
     ·拟南芥雄配子体发育的分子机制第14页
   ·拟南芥雌配子体的发育过程第14-16页
     ·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大孢子第14-15页
     ·大孢子发育为成熟胚囊第15页
     ·拟南芥雌配子体发育的分子机制第15-16页
   ·拟南芥胚胎发育过程及其分子机制第16-18页
     ·拟南芥的胚胎发育过程第16-17页
     ·拟南芥胚胎发育的分子机制第17-18页
   ·PPR 蛋白质和emb 突变体第18-20页
     ·PPR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第18-19页
     ·emb 突变体的研究进展第19-20页
   ·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第20页
   ·雄性不育及其在苜蓿育种上的应用第20-22页
     ·雄性不育的特点第20-21页
     ·雄性不育在苜蓿育种上的应用第21-22页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22-23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3-36页
   ·实验材料第23页
     ·植物材料、菌株及质粒载体第23页
     ·常用试剂和引物第23页
     ·实验仪器第23页
   ·实验方法第23-36页
     ·拟南芥的种植第23页
     ·拟南芥总基因组DNA 的提取(2XCTAB 法)第23-24页
     ·热不对称交错聚合酶链反应(TAIL-PCR)第24-26页
     ·DNA 的琼脂糖凝胶回收第26-27页
     ·DNA 片段与Zero Blunt? TOPO? PCR 克隆载体或双元载体的连接反应第27-28页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的制备及热激转化第28页
     ·大肠杆菌质粒的提取第28-29页
     ·农杆菌GV3101 感受态的制备及热激转化第29页
     ·拟南芥的农杆菌侵染转化第29-30页
     ·转基因植株的筛选第30页
     ·TRIZOL 法提取拟南芥总RNA第30页
     ·反转录和荧光实时定量PCR (Real-time PCR)第30-31页
     ·Northern 杂交第31-32页
     ·突变体与野生型的正反交实验第32-33页
     ·GUS 染色观察第33页
     ·花药的石蜡切片第33页
     ·花粉的DAPI 染色第33-34页
     ·拟南芥胚胎和胚珠的透明观察第34页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第34页
     ·拟南芥原生质体的转化与瞬间表达第34-35页
     ·烟草叶片细胞的转化与瞬时表达第35-36页
第三章 AtPPR2 在配子体和胚胎发育中的功能分析第36-54页
   ·Atppr2突变体的分离和基因鉴定第36-37页
   ·Atppr2突变体的表型分析及遗传互补实验第37-44页
     ·Atppr2是一个胚胎纯合致死突变体第37-39页
     ·Atppr2突变体影响雌、雄配子体的发育第39-40页
     ·Atppr2突变体阻止雌、雄配子体的第一次有丝分裂第40-42页
     ·Atppr2胚胎在球型胚时期出现异常,其细胞分裂迟缓、无规律第42-44页
     ·遗传互补试验证明At3g06430基因能够互补Atppr2的表型第44页
   ·emb2750突变体的表型分析及遗传互补实验第44-48页
     ·emb2750突变体影响了胚胎发育但是没有影响配子体发育第44页
     ·emb2750胚胎的表型与Atppr2胚胎相似,但败育程度较轻第44-46页
     ·emb2750种子能在培养基上萌发成白化苗第46-47页
     ·遗传互补试验证明At3g06430基因能够互补emb2750突变体的表型第47-48页
   ·AtPPR2 基因的表达模式第48-49页
   ·AtPPR2 蛋白是一个叶绿体蛋白第49-50页
   ·AtPPR2与叶绿体23SrRNA结合,可能在翻译水平上起着调控作用。第50-54页
     ·AtPPR2蛋白质与叶绿体23SrRNA结合第50-51页
     ·AtPPR2 可能在翻译水平上起着调控作用第51-54页
第四章 讨论、结论与展望第54-58页
   ·讨论第54-56页
   ·结论与展望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9页
附录:本文所用引物列表第69-71页
致谢第71-73页
作者简历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环境中木聚糖酶基因多样性分析及宏基因组来源的新基因克隆与表达
下一篇:嵌合动脉炎病毒构建及其病毒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