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综述 | 第12-17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 ·P2P技术的发展历程 | 第12-13页 |
| ·P2P现状及主要不足 | 第13-15页 |
| ·本论文的意义及主要工作 | 第15-16页 |
| ·本文组织结构 | 第16-17页 |
| 2 基础理论概述 | 第17-49页 |
| ·软件工程基础 | 第17-19页 |
| ·软件工程框架 | 第17-18页 |
| ·软件工程增量模型 | 第18-19页 |
| ·C/S结构 | 第19-21页 |
| ·C/S架构定义 | 第19-20页 |
| ·C/S结构的优缺点 | 第20-21页 |
| ·P2P技术概述 | 第21-24页 |
| ·P2P定义 | 第21-22页 |
| ·P2P的特点 | 第22-24页 |
| ·C/S与P2P的比较 | 第24-26页 |
| ·P2P网络拓扑结构 | 第26-28页 |
| ·JXTA技术概述 | 第28-46页 |
| ·JXTA定义 | 第28-29页 |
| ·JXTA相关概念 | 第29-36页 |
| ·对等体(Peer) | 第29-30页 |
| ·对等组(Peer Groups) | 第30-31页 |
| ·端点(Endpoint) | 第31页 |
| ·管道(Pipe) | 第31-33页 |
| ·通告(Advertisement) | 第33-34页 |
| ·消息(Message) | 第34-35页 |
| ·汇聚对等体(Rendezvous Peer) | 第35页 |
| ·中继对等体(Relay Peer) | 第35页 |
| ·服务(Service) | 第35-36页 |
| ·标识(ID) | 第36页 |
| ·JXTA的体系结构 | 第36-38页 |
| ·JXzA协议 | 第38-46页 |
| ·对等体端点协议 | 第39-40页 |
| ·对等体解析器协议 | 第40-41页 |
| ·对等体发现协议 | 第41-43页 |
| ·汇聚协议 | 第43-44页 |
| ·对等体信息协议 | 第44-45页 |
| ·管道绑定协议 | 第45-46页 |
| ·中间件技术 | 第46-49页 |
| ·中间件的定义 | 第46页 |
| ·中间件的用途 | 第46-47页 |
| ·中间件的分类 | 第47页 |
| ·为什么使用中间件 | 第47-49页 |
| 3 超节点网络拓扑结构中间件平台的设计和实现 | 第49-87页 |
| ·设计目标 | 第49页 |
| ·概要设计 | 第49-53页 |
| ·平台所支持的网络拓扑结构 | 第49-51页 |
| ·平台总体架构 | 第51页 |
| ·命名标识机制 | 第51-53页 |
| ·模块架构设计 | 第53-61页 |
| ·Resource Downloading(RD)引入 | 第53-54页 |
| ·Resource Downloading(RD)模块设计 | 第54-56页 |
| ·Resource Downloading(RD)流程算法设计 | 第56-57页 |
| ·Resource Sharing(RS)的引入 | 第57-58页 |
| ·Resource Sharing(RS)模块设计 | 第58-59页 |
| ·Resource Sharing(RS)流程算法设计 | 第59-61页 |
| ·详细设计 | 第61-87页 |
| ·关联类设计 | 第61-62页 |
| ·RD子模块的详细设计 | 第62-68页 |
| ·RD子模块主要源代码 | 第68-73页 |
| ·RS子模块的详细设计 | 第73-81页 |
| ·RS子模块主要源代码 | 第81-87页 |
| 4 超节点网络拓扑结构中间件平台测试 | 第87-95页 |
| ·测试目的和方法 | 第87-88页 |
| ·测试环境 | 第88页 |
| ·测试结果 | 第88-93页 |
| ·结果比较和结论 | 第93-95页 |
| 5 结论 | 第95-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98页 |
| 作者简历 | 第98-100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