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支护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喷锚支护理论的进展 | 第10-13页 |
·喷射混凝土的作用 | 第13-14页 |
·锚杆的作用 | 第14-15页 |
·二次衬砌的作用 | 第15页 |
·隧道施工引起地层变形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2 隧道施工新奥法概述及大瑶山隧道工程概况 | 第18-29页 |
·新奥法概述 | 第18-22页 |
·新奥法施工特点 | 第18-19页 |
·新奥法与传统施工方法的区别 | 第19-20页 |
·新奥法的主要支护手段和施工顺序 | 第20-21页 |
·新奥法适用范围 | 第21-22页 |
·大瑶山隧道工程概况 | 第22-29页 |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状况 | 第22页 |
·隧道设计情况 | 第22-25页 |
·施工条件 | 第25-26页 |
·大瑶山二号隧道不同围岩段的开挖和支护方法 | 第26-29页 |
3 隧道开挖和支护的数值模拟 | 第29-55页 |
·FLAC3D软件简介 | 第29页 |
·计算模型 | 第29-33页 |
·各种支护措施的效果分析 | 第33-50页 |
·围岩位移场分析 | 第34-37页 |
·围岩应力场分析 | 第37-41页 |
·塑性区范围 | 第41-43页 |
·支护结构内力变化规律 | 第43-49页 |
·不同支护措施的效果比较分析 | 第49-50页 |
·隧道开挖引起地层变形的具体分析 | 第50-55页 |
·纵向开挖对围岩位移的影响 | 第50-54页 |
·隧道围岩位移随着至洞壁距离变化的变形特点 | 第54-55页 |
4 隧道开挖后的塑性圈范围 | 第55-61页 |
·隧道开挖后的应力重分布 | 第55-56页 |
·塑性圈半径的芬纳公式计算值 | 第56-59页 |
·塑性圈半径的规范估算值 | 第59页 |
·芬纳公式计算值,规范估算值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59-61页 |
5 大瑶山二号隧道施工监测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61-73页 |
·大瑶山隧道施工监测 | 第61-66页 |
·监测量测内容、方法和仪器 | 第61-63页 |
·量测频率与结束标准 | 第63-64页 |
·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与信息反馈 | 第64-66页 |
·大瑶山二号隧道施工变形监测数据分析 | 第66-71页 |
·现场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71-7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作者简历 | 第78-8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