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嵛山松枯梢病及腮扁叶蜂与林分立地因子关系的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1 引言 | 第9-20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松枯稍病 | 第9-10页 |
·腮扁叶蜂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8页 |
·有害生物生态控制 | 第10-15页 |
·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的理论基础 | 第11页 |
·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技术及其措施 | 第11-12页 |
·物种多样性与有害生物发生之间的关系 | 第12-13页 |
·林分、立地因子与有害生物发生之间的关系 | 第13-14页 |
·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的意义 | 第14-15页 |
·松枯梢病的防治进展 | 第15-16页 |
·化学防治 | 第15页 |
·病虫兼治 | 第15页 |
·立地因子与松枯梢病的关系 | 第15-16页 |
·林分因子与松枯梢病的关系 | 第16页 |
·腮扁叶蜂的防治进展 | 第16-18页 |
·化学防治 | 第16-17页 |
·生物防治 | 第17页 |
·虫害发生与林分因子的关系 | 第17-18页 |
·虫害发生与立地环境的关系 | 第18页 |
·本研究的思路 | 第18-20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研究地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0-27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0-22页 |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气候条件 | 第20页 |
·土壤类型 | 第20页 |
·植被 | 第20-22页 |
·植物区系组成 | 第20-21页 |
·林型 | 第21-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标准地概况 | 第22-23页 |
·标准地位置示意图 | 第23页 |
·数量化方法I | 第23页 |
·自变量分类 | 第23-24页 |
·调查方法 | 第24-27页 |
·林分因子调查 | 第24-25页 |
·立地因子调查 | 第25页 |
·松枯梢病调查 | 第25-26页 |
·腮扁叶蜂调查 | 第26-27页 |
3 松枯梢病与林分、立地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27-37页 |
·松枯梢病发生与各林分因子的关系 | 第27-30页 |
·树种与病情的关系 | 第27页 |
·林龄与病情的关系 | 第27页 |
·林分密度与病情的关系 | 第27页 |
·郁闭度与病情的关系 | 第27-28页 |
·平均树高与病情的关系 | 第28页 |
·平均胸径与病情的关系 | 第28页 |
·平均冠幅与病情的关系 | 第28页 |
·灌木高度与病情的关系 | 第28-29页 |
·草本高度与病情的关系 | 第29页 |
·灌木盖度与病情的关系 | 第29页 |
·草本盖度与病情的关系 | 第29-30页 |
·数据分析 | 第30-32页 |
·因子回归系数 | 第30-31页 |
·预测模型 | 第31页 |
·预测模型检验 | 第31页 |
·主导因子分析 | 第31-32页 |
·松枯梢病与立地因子的关系 | 第32-37页 |
·海拔与病情的关系 | 第32页 |
·坡向与病情的关系 | 第32-33页 |
·坡位与病情的关系 | 第33-34页 |
·坡形与病情的关系 | 第34页 |
·坡度与病情的关系 | 第34-35页 |
·土层厚度与病情的关系 | 第35页 |
·数据分析 | 第35-37页 |
4 腮扁叶蜂与林分、立地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37-47页 |
·腮扁叶蜂与各个林分因子的关系 | 第37-39页 |
·树种与虫害的关系 | 第37页 |
·林龄与虫害的关系 | 第37页 |
·林分密度与虫害的关系 | 第37页 |
·郁闭度与虫害的关系 | 第37-38页 |
·平均树高与虫害的关系 | 第38页 |
·平均胸径与虫害的关系 | 第38页 |
·平均冠幅与虫害的关系 | 第38页 |
·灌木高度与虫害的关系 | 第38-39页 |
·草本高度与病情的关系 | 第39页 |
·灌木盖度与虫害的关系 | 第39页 |
·草本盖度与虫害的关系 | 第39页 |
·数据分析 | 第39-42页 |
·因子回归系数 | 第41页 |
·预测模型 | 第41页 |
·预测模型检验 | 第41页 |
·主导因子分析 | 第41-42页 |
·腮扁叶蜂与立地因子的关系 | 第42-45页 |
·海拔与虫害的关系 | 第42-43页 |
·坡向与虫害的关系 | 第43页 |
·坡位与虫害的关系 | 第43-44页 |
·坡形与虫害的关系 | 第44页 |
·坡度与虫害的关系 | 第44-45页 |
·土层厚度与病情的关系 | 第45页 |
·数据分析 | 第45-47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7页 |
·讨论 | 第47-48页 |
附图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个人简历 | 第53-54页 |
导师简介 | 第54-55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