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实证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页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4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7-8页 |
·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国外关于盈余质量的研究 | 第9-10页 |
·国内关于盈余质量的研究 | 第10-11页 |
·盈余质量与审计意见相关性的研究现状 | 第11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办法 | 第11-14页 |
·研究目标 | 第11-12页 |
·研究框架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盈余质量的理论概述 | 第14-31页 |
·盈余的内涵 | 第14-19页 |
·盈余的不同定义:经济学和会计学 | 第14-16页 |
·盈余应计量的内容:当期营业观和损益满计观 | 第16-17页 |
·现行会计下的盈余 | 第17-19页 |
·盈余质量的内涵 | 第19-25页 |
·盈余质量的定义 | 第19页 |
·盈余质量的核心要素及评价指标 | 第19-25页 |
·盈余质量的评价标准 | 第25-28页 |
·基于现金流的盈余质量评价标准 | 第25-27页 |
·基于信息含量的盈余质量评价标准 | 第27-28页 |
·审计意见与盈余质量 | 第28-31页 |
·审计意见的类型 | 第28-29页 |
·我国审计现状概述 | 第29页 |
·盈余质量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分析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31-43页 |
·样本和指标的选取 | 第31-33页 |
·样本的选取 | 第31-32页 |
·统计方法和指标的选取 | 第32-33页 |
·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33-39页 |
·构建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 第33页 |
·因子分析 | 第33-39页 |
·模型结果 | 第39页 |
·盈余质量综合评价模型有效性的验证 | 第39-42页 |
·样本选取和指标说明 | 第40页 |
·基本假设 | 第40-41页 |
·假设检验 | 第41-42页 |
·分析结论 | 第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盈余质量和审计意见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 第43-53页 |
·研究假设 | 第43页 |
·模型建立及变量选择 | 第43-44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43-44页 |
·变量的选择 | 第44页 |
·样本的选择 | 第44页 |
·显著性检验 | 第44-47页 |
·描述性统计 | 第45页 |
·变量显著性检验 | 第45-47页 |
·逻辑斯蒂回归分析 | 第47-51页 |
·自变量相关性检验 | 第47-48页 |
·逻辑斯蒂回归 | 第48-51页 |
·研究结论 | 第51-53页 |
第五章 实证研究结论和建议 | 第53-56页 |
·研究结论 | 第53-54页 |
·建议 | 第54-56页 |
·科学使用审计报告 | 第54页 |
·关注新准则制度的影响 | 第54-55页 |
·提高盈余质量意识 | 第55-5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录 | 第61-7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