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深度除磷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我国水质污染情况 | 第10-11页 |
·水源水污染现状 | 第10页 |
·管网水二次污染状况 | 第10-11页 |
·水介疾病与水质标准 | 第11-12页 |
·水介疾病爆发情况 | 第11页 |
·水质标准 | 第11-12页 |
·生物稳定性与异养菌的生长 | 第12-14页 |
·生物稳定性概念 | 第12-13页 |
·异养菌生长原因 | 第13页 |
·异养菌控制措施 | 第13-14页 |
·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控制因子 | 第14-15页 |
·有机碳控制因子 | 第14页 |
·磷控制因子 | 第14-15页 |
·国内外除磷技术现状 | 第15-17页 |
·污水除磷技术现状 | 第15-16页 |
·饮用水除磷技术 | 第16-17页 |
·存在问题与课题提出 | 第17页 |
·本研究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本研究课题的来源 | 第17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第2章 水中各种形态磷含量及去除效果研究 | 第20-30页 |
·引言 | 第20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试验材料 | 第20页 |
·实验仪器 | 第20-21页 |
·试验方法 | 第2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1-29页 |
·地表水中各种形态磷含量研究 | 第21-23页 |
·各种形态磷含量与各水质指标的关系 | 第23-25页 |
·各种形态磷与MAP 关系模型的建立 | 第25-28页 |
·各种形态磷含量在水处理工艺中的去除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高效除磷混凝剂及混凝除磷机理研究 | 第30-50页 |
·引言 | 第30-34页 |
·混凝机理 | 第30-31页 |
·混凝剂发展状况 | 第31-33页 |
·影响混凝效果主要因素 | 第33-34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药品和仪器 | 第34页 |
·试验方法 | 第34-3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5-48页 |
·各种混凝剂除磷效果比较 | 第35-36页 |
·高效混凝剂的正交直观分析 | 第36-38页 |
·高效混凝剂最佳投量研究 | 第38-40页 |
·高效混凝剂的最佳pH 值研究 | 第40-41页 |
·磷与各水质指标去除的相关性 | 第41-47页 |
·磷的去除机理分析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高效除磷助凝剂研究 | 第50-58页 |
·引言 | 第50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实验材料 | 第50页 |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51-57页 |
·聚铝最佳投量的确定 | 第51页 |
·不同助凝剂助凝效果比较 | 第51-53页 |
·助凝剂的最佳投量研究 | 第53-54页 |
·助凝剂的投加时间与去除率的关系研究 | 第54-55页 |
·PAM 和PPC 联用研究 | 第55-56页 |
·混凝优化后的效果验证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过滤吸附除磷研究 | 第58-76页 |
·引言 | 第58-59页 |
·过滤机理 | 第58-59页 |
·过滤过程的影响因素 | 第59-64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4-65页 |
·实验材料 | 第64页 |
·实验方法 | 第64-65页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65-73页 |
·滤料对不同种形态磷的去除效果研究 | 第65-68页 |
·活性氧化铝吸附除磷特性研究 | 第68-71页 |
·活性氧化铝作为饮用水滤料的可行性 | 第71-73页 |
·过滤吸附除磷机理分析 | 第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6页 |
第6章 改性滤料除磷性能研究 | 第76-86页 |
·引言 | 第76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76-77页 |
·滤料的制备 | 第76-77页 |
·试验方法 | 第77页 |
·指标测定 | 第77页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77-84页 |
·各改性滤料改性前后质量变化 | 第77-78页 |
·不同改性方法的除磷效果 | 第78-79页 |
·B 型改性滤料与氧化铝的除磷对比 | 第79-80页 |
·B 型改性滤料的除磷特性研究 | 第80-83页 |
·改性滤料除磷机理分析 | 第83-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结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