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前言 | 第12-14页 |
| 背景回顾 | 第14-21页 |
| 1 CPB术后肺损伤的表现形式和相关预警指标 | 第14-16页 |
| ·组织学改变 | 第14页 |
| ·生理功能改变 | 第14-15页 |
| ·肺的生化改变及免疫组化改变 | 第15-16页 |
| 2 围手术期肺保护的进展 | 第16-19页 |
| ·常规保护方法 | 第16页 |
| ·改善体外循环装置 | 第16-17页 |
| ·肺动脉低温灌注 | 第17-18页 |
| ·间断给氧 | 第18页 |
| ·液体通气 | 第18页 |
| ·亚缺血预适应 | 第18页 |
| ·使用药物 | 第18-19页 |
| 3 沐舒坦的药理作用及用法用量 | 第19-21页 |
| 资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 1 病例选择与分组 | 第21页 |
| 2 给药方法 | 第21页 |
| 3 麻醉与CPB | 第21-22页 |
| 4 标本采集与指标测定 | 第22页 |
| 5 药品、设备和仪器 | 第22-23页 |
| ·实验药品 | 第22页 |
| ·实验试剂 | 第22页 |
|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 6 统计分析 | 第23-24页 |
| 结果 | 第24-31页 |
| 1 患者一般资料 | 第24页 |
| 2 各组患者血浆MMP-9浓度变化 | 第24-25页 |
| 3 各组患者血浆TNF-α浓度变化 | 第25-26页 |
| 4 各组患者血浆MDA浓度变化 | 第26-27页 |
| 5 各组患者血浆SOD活力变化 | 第27-28页 |
| 6 各组患者RI的变化 | 第28-29页 |
| 7 各组患者C_L的变化 | 第29-31页 |
| 讨论 | 第31-44页 |
| 1 CPB所致肺损伤的机理 | 第31-40页 |
| ·全身性炎症反应 | 第31-36页 |
| ·中性粒细胞 | 第31-32页 |
| ·补体 | 第32页 |
| ·细胞因子网络 | 第32-34页 |
| ·血小板 | 第34页 |
| ·转录因子——NF-κB(nuclear factor κB) | 第34-35页 |
| ·蛋白酶 | 第35-36页 |
| ·肺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 第36-38页 |
| ·内皮细胞激活 | 第36-37页 |
| ·白细胞激活 | 第37页 |
| ·氧自由基(OFR)的损伤作用 | 第37-38页 |
| ·肺表面活性物质异常 | 第38-39页 |
| ·各因素相互作用 | 第39页 |
| ·其他因素 | 第39-40页 |
| ·微栓 | 第39页 |
| ·肺内血流 | 第39-40页 |
| ·液体出入平衡和胶渗压 | 第40页 |
| ·体外循环时间及心肌阻断时间 | 第40页 |
| 2 CPB期间沐舒坦的肺保护作用 | 第40-42页 |
| ·减少炎性介质的合成和释放 | 第40-41页 |
| ·抗氧化作用、减少氧自由基生成 | 第41页 |
| ·促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合成 | 第41-42页 |
| 3 本实验里应用沐舒坦在CPB过程中的肺保护作用 | 第42-44页 |
| ·本实验所选用指标的变化 | 第42-43页 |
| ·关于最佳剂量、用药时机的论述 | 第43-44页 |
| 结论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附录1 缩略语 | 第53-55页 |
| 附录2 细胞因子网络调控图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