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荚螟生物学特性及其性信息素粗提物应用的初步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1 前言 | 第13-25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昆虫性信息素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昆虫化学生态的形成 | 第13-14页 |
·昆虫信息素的发现 | 第14页 |
·昆虫性信息素的生物学特性 | 第14-15页 |
·昆虫求偶与性信息素释放 | 第14页 |
·昆虫性信息素腺体的部位与形态 | 第14-15页 |
·昆虫性信息素的生物合成与调控 | 第15页 |
·昆虫触角化感器的形态和种类 | 第15页 |
·信息物质研究 | 第15-16页 |
·性信息物质的提取 | 第16页 |
·性信息素结构测定 | 第16页 |
·性信息素的生物测定 | 第16-17页 |
·性信息素研究方法的进步 | 第17页 |
·昆虫性信息素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 第17-20页 |
·虫情监测 | 第17-18页 |
·害虫防治 | 第18-20页 |
·大量诱捕法 | 第18页 |
·迷向法 | 第18-20页 |
·豇豆荚螟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豇豆荚螟的分布 | 第20-21页 |
·豇豆荚螟生物学特性 | 第21页 |
·豇豆荚螟为害特性及发生影响因子 | 第21-23页 |
·豇豆荚螟为害特性 | 第21页 |
·豇豆荚螟发生影响因子 | 第21-23页 |
·豇豆荚螟的防治 | 第23页 |
·豇豆荚螟的防治难度 | 第23页 |
·豇豆荚螟的防治方法 | 第23页 |
·豇豆荚螟性信息素的研究 | 第23-25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5-31页 |
·材料 | 第25页 |
·生物材料 | 第25页 |
·豇豆荚螟饲养与观察试验器材与试剂 | 第25页 |
·豇豆荚螟性信息素粗提物诱蛾试验器材 | 第25页 |
·试验方法 | 第25-27页 |
·虹豆荚螟成虫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25-27页 |
·蛹发育过程的形态变化及蛹历期观察 | 第25-26页 |
·雌雄蛾性比及昼夜活动节律 | 第26页 |
·雌雄蛾寿命及其差异 | 第26页 |
·雌雄虫羽化节律及其差异 | 第26页 |
·雌蛾求偶规律的观察 | 第26页 |
·交配规律试验 | 第26-27页 |
·雌雄蛾交配次数的调查 | 第27页 |
·豇豆荚螟生殖系统的发育及其解剖 | 第27-28页 |
·雌雄蛾外生殖器外观形态特征 | 第27页 |
·雌蛾性腺的形态特征 | 第27页 |
·雌蛾卵巢的发育 | 第27-28页 |
·豇豆荚螟性信息素粗提物诱蛾试验 | 第28-31页 |
·虹豆荚螟性信息素粗提物的提取 | 第28页 |
·诱捕器及诱芯的制作 | 第28-29页 |
·诱捕器诱蛾效果与诱盆颜色的关系 | 第29页 |
·诱捕器诱蛾效果与不同诱芯的关系 | 第29页 |
·诱捕器诱蛾效果与诱芯性信息素含量关系 | 第29页 |
·诱芯A和诱芯C的田间诱蛾有效时间研究 | 第29-30页 |
·应用性信息素粗提物进行虫情预测预报的初步研究 | 第30-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49页 |
·豇豆荚螟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31-37页 |
·蛹发育过程的形态变化及蛹历期观察 | 第31-32页 |
·雌雄蛾性比及昼夜活动节律 | 第32-33页 |
·雌雄蛾寿命及其差异 | 第33页 |
·雌雄虫羽化节律及其差异 | 第33-34页 |
·雌蛾的求偶规律 | 第34-35页 |
·交配规律 | 第35-36页 |
·雌雄蛾交配次数 | 第36-37页 |
·豇豆荚螟生殖系统的发育及其解剖 | 第37-39页 |
·雌雄蛾外生殖器外观形态特征 | 第37页 |
·雌蛾性腺的形态特征 | 第37-38页 |
·雌蛾卵巢的发育 | 第38-39页 |
·豇豆荚螟性信息素粗提物诱蛾试验 | 第39-49页 |
·诱捕器诱蛾效果与水盆颜色的关系 | 第39-42页 |
·诱捕器诱蛾效果与不同诱芯的关系 | 第42-43页 |
·诱捕器诱蛾效果与诱芯的性信息素粗提物含量的关系 | 第43-45页 |
·诱芯A和诱芯C的田间诱蛾有效时间研究 | 第45页 |
·应用性信息素粗提物进行虫情预测预报的初步研究 | 第45-49页 |
·性信息素诱蛾与田间实际调查的比较 | 第46-47页 |
·性信息素诱蛾与黑光灯诱蛾的比较 | 第47页 |
·性信息素进行虫情预测预报的可行性分析 | 第47-49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9-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