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符号说明 | 第15-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7页 |
§1.1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电压型变换器的一般性拓扑结构 | 第17-19页 |
§1.3 电流控制技术及其发展状况 | 第19-34页 |
§1.3.1 线性平均电流控制技术 | 第20-23页 |
§1.3.2 非线性电流控制技术 | 第23-33页 |
§1.3.3 模糊和神经网络控制技术 | 第33页 |
§1.3.4 电流控制技术小结 | 第33-34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安排 | 第34-37页 |
第2章 抛物线法电流控制技术研究 | 第37-64页 |
§2.1 抛物线法电流控制技术基本思想 | 第37-41页 |
§2.2 抛物线法收敛性分析 | 第41-50页 |
§2.2.1 电流误差正负峰值收敛性与开关周期收敛性 | 第41-42页 |
§2.2.2 收敛性定性分析 | 第42-49页 |
§2.2.3 收敛速度分析 | 第49-50页 |
§2.3 抛物线法电流控制器的实现 | 第50-54页 |
§2.3.1 抛物线法电流控制器总体方案 | 第51-52页 |
§2.3.2 抛物线函数发生器 | 第52-54页 |
§2.4 抛物线法仿真和比较分析 | 第54-60页 |
§2.4.1 收敛性仿真验证 | 第54-55页 |
§2.4.2 与其它电流控制方法的仿真比较 | 第55-60页 |
§2.5 恒频抛物线法电流控制技术分析 | 第60-6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3章 抛物线法电流控制器在电压型变换器中的应用研究 | 第64-85页 |
§3.1 在电压型逆变器中的应用研究 | 第64-74页 |
§3.1.1 逆变器控制系统传递函数数学模型 | 第65-68页 |
§3.1.2 逆变器控制系统电压调节器设计 | 第68-69页 |
§3.1.3 逆变器系统仿真研究 | 第69-71页 |
§3.1.4 逆变器系统实验研究 | 第71-74页 |
§3.2 在PWM整流器中的应用研究 | 第74-81页 |
§3.2.1 PWM整流器控制系统传递函数数学模型 | 第75-79页 |
§3.2.2 PWM整流器控制系统电压调节器设计 | 第79页 |
§3.2.3 单位功率因数PWM整流器仿真研究 | 第79-80页 |
§3.2.4 单位功率因数PWM整流器实验研究 | 第80-81页 |
§3.3 在PFC中的应用研究 | 第81-84页 |
§3.3.1 PFC系统仿真研究 | 第82-83页 |
§3.3.2 PFC系统实验研究 | 第83-8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4章 三相三线抛物线法电流控制技术研究 | 第85-109页 |
§4.1 三相电流相互耦合对抛物线法电流控制的影响 | 第85-88页 |
§4.2 虚拟零序电流解耦法 | 第88-95页 |
§4.2.1 三相对称系统虚拟零序电流解耦法 | 第88-91页 |
§4.2.2 三相非对称系统虚拟零序电流解耦法 | 第91-95页 |
§4.2.3 实验研究 | 第95页 |
§4.3 虚拟两相电流解耦法 | 第95-108页 |
§4.3.1 基本理论 | 第96-99页 |
§4.3.2 开关状态固定区域的优化选择 | 第99-101页 |
§4.3.3 虚拟两相电流解耦法实施方案 | 第101-105页 |
§4.3.4 仿真研究 | 第105-106页 |
§4.3.5 实验研究 | 第106-10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5章 相关因素对抛物线法电流控制性能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 第109-126页 |
§5.1 电感内阻和低压侧电压变化的影响 | 第109-116页 |
§5.1.1 电感内阻的影响 | 第109-115页 |
§5.1.2 低压侧电压变化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5.2 抛物线信号幅值偏差对控制性能的影响 | 第116-122页 |
§5.2.1 对开关周期的影响 | 第117-120页 |
§5.2.2 对电流误差峰值的影响 | 第120-122页 |
§5.3 抛物线信号幅值自适应校正方法研究 | 第122-124页 |
§5.3.1 抛物线信号幅值自适应校正控制策略 | 第122-123页 |
§5.3.2 仿真研究 | 第123-124页 |
§5.3.3 实验研究 | 第12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6章 有源电力滤波器及抛物线法电流控制器应用研究 | 第126-159页 |
§6.1 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控制策略研究 | 第126-146页 |
§6.1.1 并联型APF经典控制策略及建模 | 第126-130页 |
§6.1.2 APF谐波及无功电流检测的不必要性 | 第130-139页 |
§6.1.3 APF电源电流直接控制策略 | 第139-146页 |
§6.2 并联型APF与VSR控制策略的统一性 | 第146-149页 |
§6.3 并联型APF两种补偿目标的研究和比较 | 第149-158页 |
§6.3.1 谐波传递理论分析 | 第149-153页 |
§6.3.2 谐波传递仿真与实验验证 | 第153-156页 |
§6.3.3 其它性能分析和比较 | 第156-15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58-159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59-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72页 |
致谢 | 第172-17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第173-174页 |
附件 A.Parabolic PWM for Direct Current Control of Voltage Source Converters(VSCs) | 第174-183页 |
附件 B.Direct AC Main Current Control of Shunt Active Power Filters-Feasibility and Performance | 第183-19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