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图表目录 | 第14-15页 |
1 导论 | 第15-3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5-20页 |
·学术职业的国际竞争客观存在 | 第15-17页 |
·学术职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与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密切相关 | 第17-18页 |
·中国缺乏对学术职业国际竞争力的专门研究 | 第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文献综述 | 第20-31页 |
·关于学术职业的相关研究 | 第20-25页 |
·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 第25-29页 |
·关于学术职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 第29-31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1-34页 |
·研究思路 | 第31-32页 |
·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2 高深知识与学术职业 | 第34-57页 |
·社会分工视野下的学术职业 | 第34-38页 |
·高深知识:学术职业工作的基本对象 | 第38-41页 |
·学术职业的历史形态:欧洲中世纪的学术职业 | 第41-48页 |
·学术职业的历史形成 | 第41-43页 |
·学术职业的使命 | 第43-45页 |
·学术职业的准入与专业训练 | 第45-46页 |
·学术职业的薪酬 | 第46-48页 |
·学术职业的自由和责任 | 第48页 |
·学术职业的本质属性 | 第48-53页 |
·高深知识与学术职业专业化 | 第53-57页 |
3 学术职业国际竞争力的观测指标及其特点 | 第57-89页 |
·学术职业的国际竞争与高深知识形态 | 第57-60页 |
·学术职业国际竞争力主要观测指标的构成 | 第60-84页 |
·资源竞争力:高深知识存量的竞争力指标 | 第60-63页 |
·学术竞争力:高深知识增量与价值的竞争力指标 | 第63-65页 |
·职业吸引力:高深知识流向的竞争力指标 | 第65-71页 |
·国际影响力:高深知识国际声望的竞争力指标 | 第71-74页 |
·环境竞争力:高深知识生态的竞争力指标 | 第74-84页 |
·学术职业国际竞争力观测指标的体系与特点 | 第84-89页 |
·主要观测指标体系 | 第84-87页 |
·主要观测指标体系构成的特点 | 第87-89页 |
4 中国学术职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 | 第89-127页 |
·中国学术职业的现状描述 | 第90-103页 |
·中国学术职业的资源状况 | 第90-95页 |
·中国学术职业的学术产出状况 | 第95-98页 |
·中国学术职业的吸引力 | 第98-100页 |
·中国学术职业的国际影响力 | 第100-101页 |
·中国学术职业的环境竞争力 | 第101-103页 |
·国际背景下的中国学术职业竞争力 | 第103-113页 |
·学术职业资源的国际比较 | 第103-104页 |
·学术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 第104-107页 |
·国际竞争视野中的学术职业吸引力 | 第107-110页 |
·学术职业国际影响力的国际比较 | 第110-112页 |
·学术职业环境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 第112-113页 |
·对中国学术职业国际竞争力的总体评价 | 第113-127页 |
·学术职业的资源具有比较优势但高深知识存量不足 | 第113-116页 |
·高深知识增量具有竞争优势但产出价值不高 | 第116-118页 |
·学术职业负流动减缓但高深知识仍然处于流失状态 | 第118-121页 |
·学术职业的国际声望有所提高但仍然缺乏影响力 | 第121-123页 |
·高深知识的学术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仍然不和谐 | 第123-127页 |
5 影响学术职业国际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 | 第127-145页 |
·高深知识的资源存量:学术职业国际竞争力的“生产要素” | 第127-129页 |
·高深知识是一种特殊资源 | 第127-128页 |
·高深知识的资源存量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 | 第128页 |
·高深知识的资源存量是学术职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 第128-129页 |
·高深知识的增量:学术职业国家竞争力的“需求状况” | 第129-132页 |
·“需求状况”与高深知识的增量 | 第129-131页 |
·高深知识的增量是学术职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需求 | 第131-132页 |
·高深知识的流向和国际声望:学术职业国际竞争力的“竞争状态” | 第132-135页 |
·学术职业国际竞争力的“竞争状态” | 第132页 |
·高深知识流向的“竞争状态” | 第132-133页 |
·高深知识国际声望的“竞争状态” | 第133-135页 |
·高等学校:学术职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产业” | 第135-139页 |
·高等学校与学术职业 | 第135-136页 |
·高等学校的竞争力与学术职业的国际竞争力 | 第136-137页 |
·作为“相关产业”的中国高等学校分析 | 第137-139页 |
·高深知识的生态:学术职业国际竞争力的“协调机制” | 第139-145页 |
·高深知识的生态系统与构成 | 第139-140页 |
·高深知识生态系统与学术职业国际竞争力 | 第140-141页 |
·学术制度与文化:高深知识生态的“双刃剑” | 第141-145页 |
6 学术职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模型 | 第145-160页 |
·影响学术职业国际竞争力多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 第145-156页 |
·学术制度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 | 第145-149页 |
·学术文化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 | 第149-152页 |
·多影响因素间的关系 | 第152-156页 |
·学术职业国际竞争力多维模型的形成 | 第156-160页 |
·学术职业国际竞争力模型设计的依据 | 第156-158页 |
·学术职业国际竞争力模型的构成与分析 | 第158-160页 |
7 学术职业专业化:提升中国学术职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 第160-177页 |
·学术职业专业化与中国学术职业国际竞争力 | 第160-170页 |
·以学术职业专业化的标准配置学术职业资源 | 第160-167页 |
·学术职业专业化:保障国际竞争优势的持久动力 | 第167-168页 |
·回归学术职业本源:推动学术职业专业化制度创新 | 第168-170页 |
·提升中国学术职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分析 | 第170-177页 |
·高深知识的差异化战略 | 第170-171页 |
·学术职业权力的优先化战略 | 第171-173页 |
·学术职业伦理的普适化战略 | 第173-174页 |
·社会利益的长远化战略 | 第174-175页 |
·学术职业生态的和谐化战略 | 第175-177页 |
8 结语 | 第177-181页 |
·主要结论 | 第177-178页 |
·主要创新点及其价值 | 第178-179页 |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79-181页 |
致谢 | 第181-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184-197页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97-199页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与参与的科研课题目录 | 第1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