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前言 | 第12-15页 |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三、论文的主要内容与总体框架 | 第13页 |
四、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与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第一章 “两廊一圈”次区域合作概述 | 第15-21页 |
一、“两廊一圈”概念 | 第15-17页 |
(一) “两廊一圈”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 第15页 |
(二) “两廊一圈”的范围 | 第15-16页 |
(三) “两廊一圈”建设的实质 | 第16-17页 |
(四) “两廊一圈”建设的目标 | 第17页 |
二、“两廊一圈”区域地理环境分析 | 第17-19页 |
(一) 中国华南西南四省区地理环境分析 | 第17-18页 |
(二) 越南北部部分省市地理环境分析 | 第18-19页 |
三、“两廊一圈”的历史使命 | 第19-21页 |
(一) “两廊一圈”的区位优势 | 第19页 |
(二) “两廊一圈”有望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两廊一圈”建立的相关理论依据 | 第21-30页 |
一、经济互动理论 | 第21-22页 |
二、增长极理论和点轴开发模式 | 第22-24页 |
(一) 增长极理论 | 第22-23页 |
(二) 点轴开发模式 | 第23-24页 |
三、“两廊一圈”合作的基础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第24-25页 |
(一) 关税同盟理论 | 第24页 |
(二) 大市场理论 | 第24-25页 |
(三) 小岛清的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 | 第25页 |
四 “两廊一圈”的贸易合作理论:比较成本理论 | 第25-26页 |
五 “两廊一圈”的投资合作理论 | 第26-28页 |
(一)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26-27页 |
(二) 边际产业转移理论 | 第27-28页 |
六、次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 第28-30页 |
第三章 “两廊一圈”建设的经济互动背景 | 第30-44页 |
一、广西营造的经济互动背景 | 第30-35页 |
(一) 中国─东盟博览会 | 第30页 |
(二) 广西凭祥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国际物流园 | 第30-31页 |
(三) 广西南宁的东盟国际物流园 | 第31页 |
(四) 广西的中国─东盟经济园区 | 第31-32页 |
(五) 广西的西南出海大通道建设 | 第32页 |
(六) 边贸口岸及边境贸易区建设 | 第32-33页 |
(七) 扩大双边往来的交通设施建设方面 | 第33-34页 |
(八) 加快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建设 | 第34-35页 |
(九) 加入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 | 第35页 |
二、云南营造的经济互动背景 | 第35-38页 |
(一) 云南的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 第35-36页 |
(二) 云南昆明呈贡的国际物流中心 | 第36页 |
(三) 云南昆明的铁路集装箱中心 | 第36页 |
(四) 云南的国际大通道建设 | 第36-37页 |
(五) 边贸口岸及边境贸易区建设 | 第37-38页 |
(六)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的云南 | 第38页 |
三、广东湛江营造的经济互动背景 | 第38-39页 |
(一) 打造湛江港为大宗散货物流大港 | 第38-39页 |
(二) 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加快工业发展 | 第39页 |
四、海南营造的经济互动背景 | 第39-41页 |
(一) 海口“三港合一” | 第39-40页 |
(二) 重点打造洋浦港 | 第40页 |
(三) 加强桂粤琼港口互动与合作 | 第40-41页 |
五、越南营造的经济互动背景 | 第41-44页 |
(一) 积极与中国进行沟通与接触 | 第41页 |
(二) 积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 第41页 |
(三) 积极推进沿海产业布局和建设 | 第41-42页 |
(四) 制订投资优惠政策 | 第42-43页 |
(五) 加快越中边境地区的工业发展 | 第43-44页 |
第四章 从经济互动角度看“两廊”的建设 | 第44-50页 |
一、“两廊一圈”中的东廊 | 第44-45页 |
(一) 建设“南宁-谅山-河内-海防-广宁”经济走廊的依据 | 第44页 |
(二) 桂越在“南宁-谅山-河内-海防-广宁”经济走廊中的产业合作 | 第44-45页 |
二、“两廊一圈”中的西廊 | 第45-48页 |
(一) 建设“昆明-老街-河内-海防-广宁”经济走廊的依据 | 第45-46页 |
(二) 滇越在“昆明-老街-河内-海防-广宁”经济走廊建设中的产业合作 | 第46-48页 |
三、桂、滇、越经济特征分析 | 第48-50页 |
第五章 从经济互动角度看“一圈”的建设 | 第50-59页 |
一、环北部湾经济圈发展的环境优势和历史机遇 | 第50-53页 |
(一) 环北部湾经济圈发展的环境优势 | 第50-51页 |
(二) 环北部湾经济圈发展的历史机遇 | 第51-53页 |
二、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发展前景分析 | 第53-55页 |
(一) “海上东盟”大通道 | 第53-54页 |
(二) 中国对接东盟,促进各方经济互动的新“增长极” | 第54-55页 |
三、环北部湾经济圈各组成区域段的发展态势分析 | 第55-56页 |
四、环北部湾经济圈的经济合作发展分析 | 第56-58页 |
(一) 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环北部湾滨海休闲旅游无障碍线路 | 第56-57页 |
(二) 充分发挥港口优势,打造物流大平台 | 第57页 |
(三) 发展临港工业和农海产品加工业 | 第57-58页 |
五、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合作发展步骤分析 | 第58-59页 |
第六章 “两廊一圈”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作用 | 第59-66页 |
一、“两廊一圈”是连接中国与东盟各国,促进各方经济互动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 第59页 |
二、“两廊一圈”是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促进各方经济互动的重大步骤 | 第59-60页 |
三、“两廊一圈”是促进泛珠三角与东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促进,进行经济互动的重要结点 | 第60-61页 |
四、“两廊一圈”将谱写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海上次区域合作的新篇章,深化中国与东盟的经济互动与合作 | 第61-62页 |
五、“两廊一圈”将会促进中国与东盟经济互动的各类基础设施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 第62页 |
六、“两廊一圈”将会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新的经济互动合作框架的构建 | 第62-63页 |
七、“两廊一圈”局部区域的率先发展,可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经济互动的建设提供参考经验和借鉴经验 | 第63-64页 |
八、“两廊一圈”将会使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互动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 | 第64-65页 |
九、营造一个良好的经济互动发展环境和合作平台,推进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 第65-66页 |
第七章 进一步发挥“两廊一圈”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作用的建议 | 第66-73页 |
一、建议“两廊一圈”各省区努力利用自身优势、并创造各种经济互动的条件整合优势 | 第66-70页 |
(一) 对广西的建议 | 第66-68页 |
(二) 对云南的建议 | 第68-69页 |
(三) 对海南的建议 | 第69-70页 |
(四) 对广东的建议 | 第70页 |
二、加强“两廊一圈”合作机制建设,建立政府间经常性互访和双边磋商机制,完善促进经济互动的沟通、协调、咨询机制 | 第70-71页 |
三、以具体部门的经济互动与合作为突破口,推动“两廊一圈”次区域合作的发展 | 第71页 |
四、发展国内的区域经济合作,以“两廊一圈”为经济互动的桥梁和纽带,联手进军东盟 | 第71页 |
五、将“两廊一圈”建设放到“一轴两翼”战略构想的大框架下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主要相关网站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