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几种野生鱼类染色体组型与酯酶同工酶研究
目录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7-23页 |
1 鱼类遗传基础研究的现状 | 第7-9页 |
·形态学水平的遗传基础 | 第7页 |
·细胞水平的遗传基础—染色体 | 第7-8页 |
·蛋白质水平的遗传基础 | 第8-9页 |
·DNA水平的遗传基础 | 第9页 |
2 鱼类遗传基础研究的意义 | 第9-11页 |
·有助于进一步探讨生物进化的历史和适应潜力 | 第10页 |
·有助于生物资源的保存和利用 | 第10-11页 |
3 染色体研究的发展及研究概况 | 第11-17页 |
·染色体发现过程 | 第11-12页 |
·染色体研究技术的发展 | 第12-15页 |
·核型和核型分析 | 第15-16页 |
·鱼类核型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4 同工酶的发展及研究概况 | 第17-22页 |
·同工酶及其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国内外鱼类同工酶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同工酶在组织特异性研究方面的应用 | 第20-21页 |
·酯酶(Esterase,简称Est) | 第21-22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四种野生鲤科鱼的染色体组型研究 | 第23-38页 |
引言 | 第2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试验试剂 | 第23-24页 |
·试剂配制 | 第24页 |
·试验仪器 | 第24-25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5-27页 |
·染色体标本玻片的制作 | 第25-26页 |
·染色体测量与分组 | 第26-27页 |
3 结果 | 第27-35页 |
·虹彩光唇鱼核型分析 | 第27-29页 |
·翘嘴红鲌组型分析 | 第29-31页 |
·草鱼染色体组型分析 | 第31-33页 |
·餐条染色体组型分析 | 第33-35页 |
4.讨论 | 第35-38页 |
·几种鱼染色体组型的特征 | 第35-36页 |
·鱼类的进化与染色体的关系 | 第36-37页 |
·试验过程中影响试验结果的原因分析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几种野生鱼类酯酶同工酶研究 | 第38-49页 |
引言 | 第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试验材料 | 第38页 |
·试验试剂 | 第38-39页 |
·常用溶液及试剂的配制 | 第39-4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0页 |
2 试验方法 | 第40-44页 |
·样本制备 | 第41页 |
·实验准备 | 第41页 |
·胶板制作 | 第41-42页 |
·电泳的步骤 | 第42-43页 |
·酶谱记录、照相 | 第43页 |
·酶带迁移率的测量 | 第43-44页 |
3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44页 |
·原始数据的统计 | 第44页 |
·聚类分析 | 第44页 |
4 实验结果 | 第44-47页 |
·同种鱼间不同组织的电泳结果 | 第45页 |
·不同种鱼间相同组织的电泳结果 | 第45-47页 |
5 讨论 | 第47-49页 |
·组织筛选及特异性 | 第47页 |
·贵州几种野生鱼的亲缘关系 | 第47-48页 |
·酶谱特征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常用缩写词及英汉对照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附录 | 第55-62页 |
发表论文 | 第55页 |
参加科研项目 | 第55-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