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引言 | 第10-12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2-16页 |
| ·试验材料 | 第12页 |
| ·电镜切片制备 | 第12-13页 |
| ·戊二醛—锇酸双固定 | 第12-13页 |
| ·KMnO_4固定 | 第13页 |
| ·外源不透膜荧光物质及药物处理 | 第13页 |
| ·玉米根冠萤黄孵育 | 第13页 |
| ·玉米根冠药物处理后萤黄孵育 | 第13页 |
| ·中性红染色 | 第13页 |
| ·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免疫金标记 | 第13-14页 |
| ·肌动蛋白免疫金标记 | 第13-14页 |
| ·肌动蛋白免疫金标记对照 | 第14页 |
| ·肌球蛋白免疫金标记 | 第14页 |
| ·肌球蛋白免疫金标记对照 | 第14页 |
| ·TRITC-phalloidin标记 | 第14-15页 |
| ·玉米根冠TRITC-phalloidin标记 | 第14页 |
| ·非标记phalloidin预处理对照 | 第14-15页 |
| ·胼胝质免疫金标 | 第15页 |
| ·胼胝质免疫金标 | 第15页 |
| ·胼胝质免疫金标对照 | 第15页 |
| ·预备试验确定药物的使用浓度和处理时间 | 第15页 |
| ·图像的观察与处理 | 第15-16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6-32页 |
| ·玉米根冠细胞脱落过程中的结构观察 | 第16-19页 |
| ·光镜观察 | 第16页 |
| ·根冠不同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 | 第16-19页 |
| ·根冠细胞脱落进程中胞间连丝向类外连丝的衍变 | 第19-23页 |
| ·外源不透膜物质萤黄的掺入 | 第23-25页 |
| ·药物处理对类外连丝通透性的影响 | 第25-27页 |
| ·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免疫金标记 | 第27-29页 |
| ·玉米根冠细胞TRITC-phalloidin标记 | 第29-30页 |
| ·胼胝质免疫金标记 | 第30-32页 |
| 4 讨论 | 第32-37页 |
| ·根冠细胞在脱落进程中其超微结构的变化似表现出PCD特征 | 第32页 |
| ·类外连丝形成过程中胞间连丝经历剧烈的结构变化 | 第32-33页 |
| ·类外连丝在一定时限内仍具有物质通透性 | 第33页 |
| ·类外连丝通透性的可能调控机制 | 第33-35页 |
| ·类外连丝终因胼胝质的沉积而失去物质传输能力 | 第35页 |
| ·类外连丝可看作胞间连丝修饰态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 | 第35页 |
| ·类外连丝的可能生理作用 | 第35-37页 |
| 5 结论 | 第37-38页 |
| 附录 萌芽期大蒜盛衰细胞间类外连丝共质运输功能调控 | 第38-53页 |
| 1 引言 | 第38-41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41-42页 |
| ·蒜鳞茎切片经药物处理后再行荧光探针孵育 | 第41页 |
| ·对照 | 第41页 |
| ·中性红检测细胞活性 | 第41-42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2-46页 |
| 4 讨论 | 第46-47页 |
| 5 结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54页 |
| 作者简介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