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8-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2页 |
·课题背景 | 第14-20页 |
·我国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现状 | 第14-16页 |
·我国炼焦业现状 | 第16-18页 |
·焦炉煤气的资源及利用现状 | 第18-20页 |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8页 |
·焦炉煤气的可利用方式 | 第21-24页 |
·焦炉煤气合成甲醇和发电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4-28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2页 |
·以焦炉煤气为原料甲醇合成系统的模拟及性能分析 | 第28-29页 |
·燃用焦炉煤气的联合循环的性能模拟及分析 | 第29-30页 |
·焦炉煤气合成甲醇和发电的多联产系统性能模拟 | 第30-31页 |
·焦炉煤气利用系统的技术经济性评价 | 第31-32页 |
第二章 以焦炉煤气为原料的甲醇合成系统的性能模拟及分析 | 第32-48页 |
·概述 | 第32页 |
·焦炉煤气脱硫工艺的设计 | 第32-33页 |
·空气分离系统建模 | 第33-37页 |
·基于深冷技术的空分系统流程 | 第33-34页 |
·空分系统的敏感性分析 | 第34-36页 |
·空分系统仿真结果 | 第36-37页 |
·焦炉煤气催化部分氧化制取甲醇合成气 | 第37-42页 |
·催化部分氧化反应机理 | 第37-38页 |
·焦炉煤气催化部分氧化工艺流程及仿真 | 第38-39页 |
·焦炉煤气催化部分氧化反应性能分析 | 第39-42页 |
·甲醇合成塔性能模拟 | 第42-45页 |
·甲醇合成塔出口物料平衡态组分计算 | 第42-43页 |
·气相法甲醇合成塔出口物料实际组分的计算 | 第43页 |
·浆态床液相法甲醇合成塔出口物料实际组分的计算 | 第43-45页 |
·以焦炉煤气为原料的甲醇合成工艺设计及仿真 | 第45-47页 |
·鲁奇气相法甲醇合成工艺 | 第45-46页 |
·浆态床液相法甲醇合成工艺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轴流式压气机的建模方法及性能分析 | 第48-65页 |
·基于基元叶栅法的轴流式压气机变工况模型 | 第48-52页 |
·静态状态参数与滞止状态参数的换算 | 第48-49页 |
·动叶栅进口参数的计算 | 第49-50页 |
·动叶栅出口参数的计算 | 第50-51页 |
·静叶栅出口参数的计算 | 第51页 |
·算例 | 第51-52页 |
·压气机的通用特性曲线 | 第52-58页 |
·折合参数和相似原理 | 第52-53页 |
·压气机通用特性曲线的绘制 | 第53-54页 |
·喘振边界线的确定 | 第54-55页 |
·进口可调导叶对压气机通用特性曲线的影响 | 第55-56页 |
·相对湿度对压气机通用特性曲线的影响 | 第56-58页 |
·基于相似定律外推压气机通用特性曲线方法的探讨 | 第58-64页 |
·概述 | 第58页 |
·相似定律在可压缩流体流动中的应用 | 第58-60页 |
·压气机通用特性曲线的外推方法 | 第60-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燃用焦炉煤气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性能模拟 | 第65-101页 |
·简单循环燃气轮机系统建模及其变工况性能分析 | 第65-75页 |
·ISO条件下简单循环燃气轮机系统设计工况建模 | 第65-68页 |
·大气温度对简单循环燃气轮机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68-70页 |
·简单循环燃气轮机系统变工况建模 | 第70-72页 |
·燃气轮机负荷调节方式 | 第72-73页 |
·简单循环燃气轮机系统变工况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73-74页 |
·燃烧室内喷水对简单循环燃气轮机性能的影响 | 第74-75页 |
·燃烧中低热值燃料时燃气轮机系统的应对方案及性能分析 | 第75-85页 |
·燃料热值变化时燃气轮机系统工况点的调整方案 | 第75-78页 |
·燃用中低热值燃料对简单循环燃气轮机热经济性的影响 | 第78-80页 |
·大气温度对燃用焦炉煤气的简单循环燃气轮机性能的影响 | 第80-81页 |
·燃用中低热值燃料对简单循环燃气轮机安全性的影响 | 第81-84页 |
·最佳调整方案的选择 | 第84-85页 |
·蒸汽动力系统建模及变工况性能分析 | 第85-93页 |
·蒸汽动力系统的结构和参数 | 第85-86页 |
·设计工况下余热锅炉的性能计算 | 第86-87页 |
·余热锅炉的变工况性能计算 | 第87-89页 |
·蒸汽轮机性能计算 | 第89页 |
·冷端系统性能计算 | 第89-93页 |
·联合循环性能预测结果及分析 | 第93-100页 |
·燃烧天然气联合循环的性能预测 | 第93-96页 |
·燃烧焦炉煤气联合循环的性能预测 | 第96-98页 |
·凝汽器进出口冷却水温和压力预测 | 第98-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五章 焦炉煤气合成甲醇和发电的多联产系统性能模拟 | 第101-114页 |
·甲醇与发电多联产系统的容量设计和集成方案 | 第101-102页 |
·多联产系统的容量设计 | 第101页 |
·多联产系统的集成方案 | 第101-102页 |
·甲醇与发电多联产系统设计及仿真 | 第102-107页 |
·气相法甲醇合成与联合循环发电的并联式多联产系统 | 第102-103页 |
·液相法甲醇合成与联合循环发电的并联式多联产系统 | 第103-106页 |
·液相法甲醇合成与联合循环发电的串联式多联产系统 | 第106-107页 |
·多联产系统的性能评价 | 第107-109页 |
·多联产系统热效率的计算方法 | 第107页 |
·多联产系统性能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107-109页 |
·多联产系统变工况性能分析 | 第109-113页 |
·焦炉煤气量对多联产系统变工况性能的影响 | 第109-111页 |
·发电侧电力负荷对多联产系统变工况性能的影响 | 第111-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六章 焦炉煤气利用系统的技术经济性评价 | 第114-125页 |
·焦炉煤气利用系统的技术经济性评价方法 | 第114-119页 |
·技术经济性评价指标 | 第114-115页 |
·基准项目的选择 | 第115页 |
·基准项目参数的假定 | 第115-116页 |
·主要设备购置费估算 | 第116页 |
·项目总投资估算 | 第116页 |
·流动资金估算 | 第116页 |
·总成本费用估算 | 第116-119页 |
·可分配净利润估算 | 第119页 |
·净现金流量计算 | 第119页 |
·多联产系统甲醇、电成本分摊方法 | 第119页 |
·基准项目的技术经济性评价结果 | 第119-120页 |
·基准项目的敏感性分析 | 第120-122页 |
·焦炉煤气价格的敏感性分析 | 第120页 |
·电价或甲醇价格的敏感性分析 | 第120-122页 |
·产品产量的敏感性分析 | 第122页 |
·盈亏平衡分析 | 第122页 |
·不同规模投资项目技术经济性评价 | 第122-124页 |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5-128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25-127页 |
·后续研究展望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8-13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获奖情况 | 第139-140页 |
详细摘要 | 第140-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