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萨尔图油田北一区二排河流—三角洲环境中不同类型砂体内部结构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创新点摘要第7-11页
前言第11-17页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页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简述第11-15页
 三、所做工作第15-16页
 四、主要成果第16-17页
第1章 研究区概况第17-20页
   ·研究区地质概况第17页
   ·区域地层特征第17-18页
   ·构造发育简史第18-19页
   ·开发概况简述第19-20页
第2章 地层划分及对比第20-26页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第20-21页
   ·基准面旋回的确定第21-22页
     ·短期基准面旋回(SSC)的识别标志第21页
     ·中期基准面旋回(MSC)的识别标志第21-22页
   ·地层对比格架的建立第22-24页
   ·地层特征第24-26页
第3章 沉积微相特征第26-37页
   ·相标志第26-27页
     ·岩性特征第26-27页
     ·沉积构造特征第27页
     ·古生物特征第27页
     ·砂岩厚度及沉积韵律特征第27页
     ·电测曲线特征第27页
   ·沉积微相划分及特征第27-33页
     ·辫状河第29页
     ·曲流河第29-32页
     ·三角洲内前缘微相类型及其特征第32-33页
   ·相模式第33页
   ·沉积微相展布特征第33-37页
     ·P11 沉积微相展布特征第33页
     ·P12a 沉积微相展布特征第33-34页
     ·P12b 沉积微相展布特征第34-35页
     ·P13 沉积微相展布特征第35页
     ·P14 沉积微相展布特征第35-37页
第4章 不同沉积类型河道砂体成因及内部建筑结构分析第37-47页
   ·储层建筑结构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研究思路第37页
   ·相关概念第37-38页
   ·辫状河砂体形成机理及内部建筑结构分析第38-40页
     ·辫状河砂体沉积机理及水动力条件分析第38-39页
     ·辫状河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分析第39-40页
   ·曲流河砂体形成机理及内部建筑结构分析第40-44页
     ·曲流河砂体形成机理第40-41页
     ·曲流河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分析第41-43页
     ·密井网资料第43-44页
   ·水上分流河道砂体形成机理及内部建筑结构分析第44-45页
     ·水上分流河道砂体形成机理第44页
     ·水上分流河道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分析第44页
     ·密井网资料第44-45页
   ·三角洲内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分析第45-47页
     ·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分析第45页
     ·密井网资料第45-47页
第5章 地质知识库的建立第47-54页
   ·不同类型河流的基本约束参数第47-49页
   ·河道表征参数之间的关系第49-50页
   ·垂向层序及主要岩相类型第50-51页
   ·不同类型河道砂体原型模型建立第51-54页
     ·辫状河原型模型第51页
     ·曲流河原型模型第51-52页
     ·水上(下)分流河道原型模型第52-54页
第6章 储层物性参数求取第54-70页
   ·概述第54页
   ·参数求取第54-61页
     ·泥质含量第54-56页
     ·孔隙度第56-58页
     ·渗透率第58-61页
   ·解释成果与生产实践的检验第61-70页
第7章 储层建筑结构特征分析第70-84页
   ·非均质性研究第70-76页
     ·层内非均质性第71-73页
     ·层间非均质性第73-74页
     ·平面非均质性第74-76页
   ·不同类型砂体物性分析第76-84页
     ·辫状河砂体第77-78页
     ·点坝沉积第78-80页
     ·分流河道:第80-84页
第8章 不同成因环境下剩余油分布规律第84-93页
   ·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第84-90页
     ·三角洲分流平原第84-85页
     ·高弯度曲流河第85-86页
     ·低弯度曲流河第86-90页
   ·不同环境下垂向剩余油分布规律第90-92页
   ·综合评价第92-93页
结论第93-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0页
致谢第100-101页
详细摘要第101-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船舶航迹舵控制技术研究与设计
下一篇:基于U盘的服务器集群部署系统及其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